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探讨了政府公共R&D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分析江苏省政府公共R&D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方法对江苏省1990-2006年政府公共R&D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政府公共R&D部门科技经费中的政府资金与企业科技经费中的政府资金均与江苏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政府公共R&D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江苏省政府公共R&D投入仍然不足,且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为此,江苏省政府应继续加大公共R&D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大力发展以高校为依托的科研团队,以有效发挥政府公共R&D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技投入能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既可能体现在当期也可能会有滞后。根据山东省2000年~2010年间的统计数据,基于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运用T型关联度及特化系数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科技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与经济增长均有正关联关系,但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当期促进作用最大,而科技人员投入的促进作用较弱;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科技人员投入的长期促进作用处于中等水平,科技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长期促进作用不明显。(2)新世纪以来,山东省科技经费来源结构一直是企业主体型且企业资金特化水平逐年增强,其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山东省R&D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活动中的基础研究阶段需加大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贵州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科技活动人员数和R&D经费投入等数据,测算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得出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投入均高度相关,且R&D经费投入对经济促进作用更显著的结论,并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学术R&D经费是支撑博士规模及衡量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测算发现,中美博士人均学术R&D经费存量差距显著,增量差距进一步扩大.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的结果表明,美国学术R&D经费与博士规模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关系,短期学术R&D经费投入是刺激博士规模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长期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中国两者尚未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据此提出我国要继续加大R&D经费投入,构建政府多部门的协同决策机制,平衡科研机构与高校系统的关系以及改革博士培养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甘肃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个区域科技经济系统来讲,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依据甘肃省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科技投入各个指标与甘肃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R&D经费支出、科技人员投入与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关系,而研发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投入作用最明显,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甘肃今后科技投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业R&D公共投资与农业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是农业R&D的主导力量.对我国1990-2006年农业R&D公共投资和农业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存在从农业R&D公共投资到农业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2—2008年黑龙江省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人员数量、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和GDP的数据,对黑龙江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人员数量、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影响,且R&D经费内部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科技人员数量次之,地方科技财政拨款促进作用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8.
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别对1991 - 2009年间辽宁省科技人员、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与R&D费用比率、专利申请受理量与R&D费用比率与辽宁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及定量关系进行研究,阐明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及转化效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创新转化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不具备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却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根据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的数据,首先对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做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然后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对三大经济区域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做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认为,在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中,长三角地区在各项指标中几乎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科技活动人员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再次是R&D经费支出;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率与科技活动经费增长率及R&D经费支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与执行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与R&D强度的发展变化、R&D研究类型结构、基础研究执行结构三方面对我国基础研究强度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增加R&D和基础研究经费的绝对额总支出并不能直接增加或快速增加R&D和基础研究的强度;我国R&D经费总额的快速增长和R&D强度的持续增加都建立在试验发展经费总额和比例增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高等学校执行的R&D经费和基础研究经费比例,来提高基础研究的强度。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1990-2006年的水稻公共科研投资与技术创新及其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水稻公共科研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技术创新及公共科研投资与TFP增长之间关系不显著;从短期来看,公共科研投资是水稻品种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且应用试验经费投入是TFP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技术创新与TFP增长仍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水稻品种创新成果的增加对TFP增长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进行了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2.
伍蓓  陈劲  吴增源 《科研管理》2010,31(4):23-30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外包环境动态性逐步增强。如何在多变的动态环境下,制定行之有效的研发外包策略是各企业极为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创新型和效率型研发外包强度与绩效的关系在动态环境中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对"效率型研发外包强度—绩效关系"调节效应不明显,而对"创新型研发外包强度—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该结论对于理解、解释中国企业研发外包战略决策及其绩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传杰  万小丽 《科研管理》2008,29(5):167-172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的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和公共研发机构的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且这两类创新主体在不同类型的专利产出效率上存在差异,即公共研发机构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高于企业,而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的产出效率高于公共研发机构。  相似文献   

14.
李华晶 《科学学研究》2010,28(7):1001-1007
知识过滤是新知识与最终实现商业化的知识之间存在的屏障,导致知识投入与创新成果乃至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基于我国31个地区2003至2007年的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制度过滤还是市场过滤,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作用,而创业活动是突破知识过滤的有效路径。其中,生存导向创业会降低市场过滤程度,机会导向创业则会降低制度过滤程度,同时,创业活动对知识过滤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此,可以通过学术创业等活动,突破知识过滤的屏障,进而对知识过滤、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5.
公共研发机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贡献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平  王春晖 《科研管理》2011,32(9):15-21
基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本文分析了公共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运用2001~2008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共研发部门中人力资本投入比研发经费投入更能促进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且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的研发绩效要远远大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公共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投入却对当地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借助引入区域研发联盟变量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探讨了区域研发联盟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联系。理论分析发现,在知识存量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可以通过构建区域研发联盟的方式提前达成。尽管在知识存量水平较低时,自主创新得不偿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只有知识存量积累到一定水平,自主创新才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区域研发联盟作为自主创新的载体,在知识存量水平尚不足以支撑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时,可以通过创新主体在区域层面上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创新绩效,促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命题也得到了长三角地区纺织行业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7.
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分布滞后、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G 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研究型大学研发投入与首都区域专利产出进行了动态计量经济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地区研发投入在影响专利产出过程中存在2期的滞后效应;研究型大学研发经费投入每增加1%,首都区域研发产出当年将增长0.3%,大学研发投入在3年内共使得专利产出增长了0.6%;大学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其对专利产出没有表现出预期的促进作用;专利产出是大学研发投入G ranger意义上的原因,但研发投入没能有效地促进首都区域专利产出,二者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协调联动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8.
摘要:由于R&D投入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外部技术机会既可能替代企业的R&D投入,也有可能激励企业的R&D投入以提高吸收能力。本文利用1998-2006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行业间R&D投入的关系,结论表明,整体来看,我国工业行业之间的R&D投入呈现出较弱的互补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制造行业相互之间的R&D投入具有显著的替代关系,而制造行业与其它工业行业的R&D投入呈显著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公司研发投入与高管薪酬激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胜蓝 《科研管理》2011,32(9):55-62
信息技术业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研发项目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大等特点很可能导致基于公司短期经营业绩的薪酬激励方案降低高管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2007-2008年中国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和高管薪酬激励的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公司董事会通过薪酬方案鼓励公司高管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以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而且,研究表明公司薪酬方案更倾向于奖励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的公司高管团队,而不是公司CEO。  相似文献   

20.
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研发合作的影响,给出了IT能力和信息共享与研发合作的直接产出、研发合作效果、研发合作的长期效用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假设。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并以SPSS和AMOS管理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分析的工具,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IT能力对研发合作的直接产出、研发合作效果、研发合作的长期效用三个维度的影响效应依次递增,而信息共享对研发合作三维度的影响效应依次递减,同时,IT能力对信息共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