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志懿 《传媒》2007,(5):54-55
很多人把面对新媒体挑战的报刊等媒体在2006年的表现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那些中国昔日传媒中的大腕如此狼狈不堪?是谁在"玩"如此多的媒体于股掌?  相似文献   

2.
“经济方案”对于那些看不起病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在现实中的推广却障碍重重——什么力量使医疗价格高了上去?什么力量让它降不下来?  相似文献   

3.
药丸女郎     
不知什么时候起,身边的女孩一个个成了“药丸一族”。早饭可以不吃,午餐可以随意对付,可那些红白黄绿的各色药丸,却随身携带,按时送服。仔细拿过来看看,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维C?维E?螺旋藻?西洋参?深海鱼油?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着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和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坎坷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机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有些合作关系持久不变,有些则如昙花一现?为什么有的人让你一见如故,有的人却总是与你意见相左?成功的合作有哪些相同之处?从优秀的合作者身上我们都能学到些什么,这些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有怎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6.
李辰 《大观周刊》2011,(8):37-37
先来一个谜语:什么让你拿在手中不愿放弃?什么让你一试难含?什么让你无酒也能一醉方休?它适和的人群是那些就算没有大段时间远游或玩乐,也从不放弃在繁忙都市中找乐的人。  相似文献   

7.
这也是生活     
中国人的一天,李昕樾、李玉编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当我们为着生活奔波,地铁上拥挤的人群,似乎都长着同一副面孔,有着同样的表情,每一天过着同样的86400秒,又有什么能证明我们在世间的唯一性?是什么构成了你我的独特意义?《中国人的一天》记录国人不为人知的或甜蜜或辛酸的专属24小时。记忆的日渐浅淡是人类又爱又恨的特质,让人忘却昨日的辛酸,却也让我们生活的意义变得缥缈。时空的隔阂让人类关注自身比关注他人要来得容易,  相似文献   

8.
不该疏忽     
护士节那天,听人议论,说叶欣等10名中国护士获南丁格尔奖章,可惜不知道究竟是哪10位护士获此殊荣。有朋友发牢骚:“这些护士的名字为什么不能在报上露露脸?要是那些头头脑脑在国际上得个什么勋章,能不登出名字?”  相似文献   

9.
当今,论文造假似乎已不是什么新闻。而连续3年发生在安徽亳州师专的12名教师用买来的论文申报职称的事件,却让人格外关注:为什么这么多人以身试法?引发他们铤而走险的原因是什么?这件事又是怎样在偶然中被捅破的?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让人不惑,让人明理,让人心智成长的是什么?是润物无声的文化养料。语言文字使我们登上了文明殿堂,诗经三百让我们领略了神韵飞扬,孔孟之学把华夏铸就为礼仪之邦。让人感动,让人陶醉,让人深邃博雅的是什么?是陶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钞票流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印钞大国。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人民币究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对于颇显神秘的印钞人,我们更是好奇不已:每天面对花花绿绿的钞票,他们真的能毫不动心吗?印钞员每月能挣多少钱?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记者眼中的王倩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印钞厂职工,她的生活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2.
张林 《新闻知识》2004,(5):25-26,24
《鲁豫有约》终于成了人们追捧的电视节目。鲁豫安静婉顺的表情,娃娃一样的发型,典雅得体的提问,让人有舒服、欣悦之感。但是,曾记否,这个节目开始时,那些铺天盖地的意见说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纸质媒体真的会迅速消亡吗?消亡的除了那一张纸,还有什么?互联网能满足人们那些必须从纸质媒介上获得的需求吗?对于纸媒来说,在信息时代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看了海外报纸和外电广泛转发的新华社对外部发自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那些既有重大科学意义,又有浓厚的可读性和较强新闻性的稿件,北京新闻界的很多同行问我,你们这些题目到底是怎么苦思冥想出来的?怎么能从地质大会那些冰冷的石头里挖掘出这些“热乎乎”的新闻来?有什么“点石成金”术?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女人会留在那些欺骗、虐待和利用她的男人身边?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坏小子们如鱼得水,而他们的女人们虽如坐针毡却仍不愿意弃之不顾?而这一切的关键又在于,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女性对这些轻薄浪子投怀送抱……  相似文献   

16.
截止2000年12月底,中国已拥有27处世界遗产,遗产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围绕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争,却从未平息.2000年底,山东曲阜发生“水洗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事件,使古老的世界遗产再次吸引了全社会关注的目光: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现状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7.
最短的政论     
"政府在干什么?什么也没有干.议会的正式反对派在干什么?什么也没有干.法国能期待现在的议院干点什么?什么也干不了.基佐想干什么?继续当大臣.梯也尔、摩莱一伙想干什么?重新当大臣.法国靠这样一伙"你滚开,让我来干"的人能得到什么好处?什么好处也得不到.可见,政府和反对派都注定是无所作为的.只有谁能完成未来的法国革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为此能干些什么?什么也干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00页)马克思的这篇《法国的局势》的短文,写于1848年  相似文献   

18.
《爱是不会凋谢的》是一部自传体爱情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巴黎女学生戴妮丝,爱上了在法国留学的中国画家李凤白,终成眷属。这种“国际婚姻”颇具传奇色彩,很能让人联想到浪漫、热烈,一见钟情等爱情专用词汇。还能有什么比这些词汇更使爱情生动、美丽呢? 《爱是不会凋谢的》却给了我们另一种魅力。这里没有浪漫的初恋,热烈的情欲,以及超尘脱俗般的传奇色彩,然而这部长达二十几万字传记性文学专著却以她平实的魅力征服了读者。  相似文献   

19.
档人忧天录     
杞人走在街上 ,担心天突然会掉下来 ,忧心忡忡 ,贻为笑话。我安居室中 ,信手翻阅一本刊物 ,其中有论及殷墟甲骨不是档案的一篇文章。读着读着 ,浮想联翩 ,蓦地也产生了一种忧虑 :那些玩意儿是不是档案且不管它 ,但它毕竟是前人的文化遗物 ,可以让今天的考古学家怀着敬畏的心情 ,俯身跪地 ,操铲执刷 ,小心翼翼地掘地以求 ,然后苦苦钻研 ,青丝变成白霜 ,写出几部砖头厚的专著来 ,让人们争论不休地吵吵着去读。那么 ,我们的后人呢 ,他们在几千年之后挖什么 ?还挖我们尚未挖尽的我们先人的遗物吗 ?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去挖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这…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方案”对于那些看不起病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在现实中的推广却障碍重重——什么力量使医疗价格高了上去?什么力量让它降不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