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迄今为止,在1992年的中国名人官司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具有轰动效应的,恐怕要数中国轻音乐团团长、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声屏周报》社和记者汤生午的名誉侵害纠纷案(本刊今年4月号报道过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意见)。从7月10日开庭到7月12日判决,全国各地赴南阳采访此案的记者多达300余人,以致宛城旅馆爆满。众所周知,南阳地区中级法院对此案已作出一审判决:李谷一胜诉。  相似文献   

2.
●“新闻官司”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已不再那么惊世骇俗了。年初,河南南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声屏周报》记者汤生午和声屏周报社侵害名誉权案,这一纠纷虽已为一些传媒所报道,但报道法院立案和被告答辩意见,本刊属于首家。  相似文献   

3.
一年多来,李谷一和南阳《声屏周报》的新闻论争,通过国内多家新闻单位的报道,弄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不久前南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了这起诉讼案。本刊现根据部分报刊的报道和记者的采访,把此案从纷争之始到进入司法程序的进程作一简单介绍。其目的是希望这起未了结的新闻官司能引起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思考,并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有所启示。(一) 1991年1月16日,南阳《声屏周报》在“头版  相似文献   

4.
李谷一名誉权纠纷案打得沸沸扬扬,如今早已由新闻变成“旧闻”了。而《上海法制报》状告南阳地区中级法院侵犯记者采访权一事,使得此案又添波澜。据悉,河南省高级法院已以“不符合起诉条件”为由驳回了诉讼,《上海法制报》旋即又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诉。不管此案受理与否,我们都欣喜地看到:记者也开始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上海法制报》记者李智刚在采访李谷一名誉权  相似文献   

5.
鄙人今年虚度77岁又半,尚未离休,仍身任评论员之职。既然还有职务在身,自然还不甘尸位素餐,还想找点机会,发挥发挥余热,比如写写评论,凑凑热闹等等。但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却着实颇难,试以近事为例。七月中,南阳打了一场很有“名人效应”的官司,“厅局级干部”,中国轻音乐团团长李谷一女士,状告南阳声屏周报记者汤生午破坏名誉一案,引起了全国注意,各地派去的记者300余人,破南阳的历史纪录。这个案子宣判的当天,“李谷一胜诉”五  相似文献   

6.
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开始,我国已经历3次新闻官司的高峰期.第一次高潮出现于1988年,原告多是一些"小人物".中心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案件是新疆喀什市建管局工会干部奚弘诉人民日报社记者侵害名誉权.这股诉讼浪潮尽管带有初级和幼稚的特点,但充满着进步的意义.第二次高潮在1992年,原告大多为名人,中心在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记者汤生午、声屏周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相似文献   

7.
●“新闻官司”仍是新闻界同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湖北武汉市,发生了一起因新闻图片引发的侵害名誉权诉讼。历时三年,以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之诉,二审裁定准予原告撤诉结案。《湖北日报》记者金涌写《一张新闻图片三年“新闻官司”》一文,报道诉讼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没有任何法律把新闻采访界定为公民必须接受的强制行为,因而,中国公民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一。中国新闻采访实践中强制采访引起诸多纠纷由于被动接受新闻采访,又不好拒绝,中国新闻界多次出现事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法律纠纷。1991年7月到1992年7月,歌唱家李谷一沂河南南阳《声屏周报》及其记者汤午生等侵害名誉权的案子,笔者认为,如果此案的共同被告歌星韦唯在接受电话采访时明白自己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她会不会有另一种选择呢?(《新闻官司》,百家出版社,第140页)由于被采访者不知道自己还有可以拒绝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李谷一状告汤生午的官司,调解中主要的分歧,就是原告要求汤生午承认报道“完全失实”。照南阳地委宣传部的一位副部长说,如果汤生午承认了这点,赔的钱可以由公家负担,对汤生午还可继续使用。而汤生午则认为他的报道基本属实,因此拒绝了那位副部长的好意,选择了一个“更惨的”结果。这场官司的胜败关键,就在汤生午的报道是“基本属实”还是“完全失实”。从各种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汤生午的报道大概讲了四件事情,一是李谷一说韦唯得了艾滋病;二是李谷一扣发了韦唯的工资;三是李谷一扣住了韦唯的房子;四是李谷一在韦唯出国的问题上制造了障碍。而汤生午这些资料的来源,则来自韦唯的陈述。而报道写成以后,又两次经韦唯看  相似文献   

10.
本刊去年第一期曾报道著名喜剧演员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和张弛侵害名誉权,一审胜诉。被告不服上诉。一年后,柳暗花明,诉讼两造握手言和,冰释前嫌。新民晚报记者钱勤发《“济公”官司》一文报道本案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大连日报先后收到两件“新闻官司”的判决书,均判决作为被告的大连日报社等和记者、作者胜诉,从总编辑康健到报社上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两起“新闻官司”,一起是香港格莲有限公司诉侵害名誉权案,如果不算1989年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诉《亚洲周刊》诽谤案(此案由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决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胜诉),那么该是我国首起涉外“新闻官司”。另一起是某基层干部诉侵害名誉权案,大连日报社等在一审中败诉,不服上诉,经二审法院重新审理,判决撤销原判,驳回这位基层干部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南阳中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南阳中院”)在审理一起名人诉讼案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的干涉,致使上海法制报记者的采访受阻,并蒙受了损失(下称“南阳事件”),上海法制报为此诉南阳中院。新闻单位诉司法机关,这是一桩闻所未闻的事。我读了上海法制报的《南阳采访遭遇记》和上海其它新闻单位的有关报道,理解和同情上海法制报的举措。由于不熟悉法律,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法机会。我仔细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试行规则》,其中最关键的第八条称:“公开审判  相似文献   

13.
盖雷平 《新闻三昧》2008,25(5):10-13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公众人物报道评论的不断增多,新闻侵权官司逐渐曾多。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而其中媒体败诉的居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审理的15起新闻侵权案件中,只有1起是媒体胜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以及新闻自由的界限,成为备受法学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践中,名誉权纠纷案件也已产生了一系列案例,如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报》案、余秋雨诉肖夏林及《北京文学》案、陈永贵近亲属诉吴思及《北京青年报》案、张西德诉《中国农民调查》作者陈桂棣、春桃夫妇案等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涉及新闻界的官司往往以被告方的记者败诉而告终,但是那起著名导演陈凯歌诉记者左舒拉的名誉权纠纷案,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势下却峰回路转,握手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徐迅为此撰写《和为贵》,那纠纷和解的经过可以给人很多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最近南阳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官司,一位“厅局级干部”状告一家周报的记者,厅局级干部退庭的时候,法警为之开路,用皮带驱散围观的人群,被告的记者则由法院院长,宣传部副部长限令他承认报道全部失实,向原告赔礼道歉,只有这样,才可对他继续使用。这件官司的结果如何?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想得出来的。上海《新民晚报》有一位读者,看到判决之后,心脏病发作,送入医院抢救,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相似文献   

16.
程前 《新闻世界》2001,(2):32-34
建国以来,从1985年我国首例新闻官司--“疯女案”至今,新闻官此起彼伏,与日俱增,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从诉讼结果看,作为原告的公民(法人)胜诉的居多,如:早期的李谷一诉汤生午和《声屏周报》侵害名誉权案,近年来的李林诉《新生界》杂志社,何建明侵名誉权纠纷案等,公民(法人)通过法律途径,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广大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已大大增强,但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总是处于被告的地位,鲜见有新闻媒体拿起法律的武器,站在原告的位置上,指控某公民(法人)侵权的案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官司带给记者的思考──从50件新闻纠纷案例中吸取教训王静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首先带来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思考,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许多新闻实践方面的思考。本文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1990年至1993年第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1991年1-12期、法...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文报纸《中报》10月30日、31日两天连续刊文介绍了近几个月来多起上海新闻官司的事件。告记者案即诽谤案增多是各国新闻史上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在此想介绍一下美国新闻史中有关诽谤的最重要的一个案例.即沙利文诉纽药时报案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来,洛阳市首起新闻官司由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决。至此,围绕《青运会引起的思索》(以下简称《思索》)一文长达两年半时间的诉讼,终于以《洛阳日报》两记者和洛阳日报社胜诉而划上了句号。告记者、打新闻官司是近年“时髦”的社会现象。透过这一现象,一个非常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在人们心头萦绕:什么是侵害名誉权?公民和法人怎样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新闻单位(记者)怎样才能走出“笔墨官司”的困扰?洛阳市首起新闻官司前后,或许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20.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