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细读韩愈的《马说》,“不”字的运用意味深远,以不”挈领,“不”平而鸣,亦能探求《马说》真味.文章从伯乐之“不”、千里马之“不”、食马者之“不”、韩愈之“不”四个方面阐述,深入领悟现实之凉,韩愈之痛,千里马之悲,食马者之蠢.  相似文献   

2.
独孤及是中唐时期“作为文章,律度当世”的“一代文宗”,而韩愈是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之扛鼎人物.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提出“韩愈学独孤及之文当必有据”一说.分别从此论的文献信息来源、萧李文学集团的联系、独孤及与韩愈诗文创造内容和风格的沿袭以及中原地域人文精神的传承诸方面来考察此论.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论著中隐藏着丰富的写作思想,这些写作思想仍然值得后人学习.前入主要研究了韩愈所提倡的写作方法、写作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挖掘了在作文之前,韩愈有关“写作主体”培养的方法,希望从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先生1954年著《论韩愈》一文,是研究中国中世纪史划时代的文章。本文作者分析了《论韩愈》一文的意旨。指出文中以“尊王攘夷”为古文运动之中心思想,强调了一方面吸引外来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作之一,文中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之句,其中“相师”两字,许多译文都译成“互相学习”。笔者以为,这种译法看似通顺,实则有悖于原文本意,理由如下: 第一,从韩愈写《师说》的目的看。作者在原文的文末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时俗流弊,作者是有  相似文献   

6.
<正>师:通过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些“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千里马,感受到了有才之士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处境,也能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不平之意。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感受传递出来的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韩愈创作这篇文章到底想向谁表达心意。生:我认为韩愈创作这篇文章是向当权者,也就是“食马者”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7.
韩愈一生遭遇了阳山之贬和潮州之贬,在这两次被贬的过程中,韩愈在保持自己“不变”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贬官的原因、韩愈被贬后对“贬官”这一事件的认识以及韩愈在贬所的状态三方面可以揭示韩愈两次被贬中的“变化”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赠序文是韩愈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历来受到评论家称道。林纾在《韩文研究法》一文中称“赠序是昌黎绝技”,“昌黎集中铭志最多,而赠序次之,无篇不道及身世之感,然匪有同者”。姚鼐在《古文辞类纂》的“序”中说:“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可见,韩愈的赠序文乃同类作品可供取法的典范,其不拘一格,借题发挥,艺术技  相似文献   

9.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一、立意美首先,坚持走正道的人格立意。“不拘于时”之“时”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问道的社会风气;所谓“古道”,则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尚。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上层“士大夫之族”普遍风行“尊家法”而“鄙从师”。为“广圣人之道”,韩愈“好为人师”,甘冒狂名。在“时人”(士大夫之族)眼里,韩愈的所作所为是魏晋以后从没有发生过的怪异行为。透过《师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师说》是一篇人格宣言。其次,崭新而高远的师道立意。韩愈突破了过去一般人对教师职责的认识局限,把教师…  相似文献   

11.
“以文为戏”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散文之中,到了唐代,“以文为戏”的作品大量出现.韩愈在中唐时期提出了散文复古的主张,其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然而,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更为优秀的作品是抒发一己之情的“以文为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也说“陈言”宋丽茹我这里要说的“陈言”,是在历史上至今尚无确解的“惟陈言之务去”的“陈言”。“惟陈言之务去”,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关于做文章的著名论点,也是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纲领,见于《答李翊书》。青年作家李翊是韩愈的学生,也是韩愈的侄女婿,唐代“...  相似文献   

13.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韩愈论“气”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以“气”论文,始于曹丕。曹丕《典论·论文》说:“气之清浊有体”,就是说,作家之气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清俊阳刚与沉浊阴柔的个性区别。这显然是风格论。而韩愈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直接还是间接论“气”,多是创作甘苦之谈,是创作前思想艺术准备的问题,属创作论体系。如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企图恢复儒学的  相似文献   

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6):I0001-I0004
韩愈研究五《原》的创作与道统的确立———兼论韩愈阳山之贬与文风之……变刘真伦(1.1)韩愈先祖占籍迁徙流变与韩愈里籍考………张清华(1.7)“是”与“异”:韩愈文论的核心………………刘振娅(1.12)先生伟绩传青史万古民怀逐鳄恩———也谈韩愈寓潮功…………………绩杨子怡(1.16)试论韩孟联句诗………………………吴在庆,赵现平(3.1)韩愈散文分期意义之探讨……………………王基伦(3.6)从《听颖师弹琴》的争论看韩诗的复古文化内涵……………………………………………吴振华(3.15)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付琼(3.20)韩愈…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所收韩愈的《师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隋树森同志编辑 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亦如此),有一处编者是这样标点的: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以为如此标点不符合作者原意,似乎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去掉删节号也可。) 就是说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看作是作者韩愈 的分析评论,所以应该放在引文之外。  相似文献   

17.
《原毁》是韩愈的一篇政论文章,同《原道》、《原性》一起并称“三原”,但以《原毁》价值为最高。《教战守策》是苏轼在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仁宗嘉佑元年至六年),应考时所进时务策的一部分。它是苏轼策论中难得的好文章,堪称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韩愈同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曾尊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可见他是推崇韩愈、步武韩文的。从文学主张看,苏轼重视文章的内容,反对“未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元结诗歌的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结是唐代第一个大力“以文为诗”的作者,其诗歌的散文化程度大大超过后来的韩愈。本文把元结的近百首诗分成三类,分析“以文为诗”在三类诗歌中的不同特色,进而把元结的“以文为诗”跟韩愈作比较,以突出元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柳子厚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生活在中唐。自幼勤奋好学,精通六经百家之言。《旧唐书·韩愈传》说他“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他与柳宗元,彼此呼应,倡导古文革新运动。在运动中他立下了“摧陷廓清之功”,(李汉《韩昌黎集序》)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一套以“文道统一”为核心的古文理论,并身体  相似文献   

20.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说的“道”并非什么做人或治国安邦之“道理”,而是学习的方法,“传道”就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它在教师的职责中是第一重要的内容,所以,韩愈才将其置于“受业解惑”之前。原因也不难解释,为师者如果只是讲授学业解释疑难而疏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因为“道”有限而“惑”无穷,用有限之“道”来解决无限之“惑”才是为师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