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中国在九一八东北事变的刺激下,掀起又一轮研究西北边疆问题的高潮,西北的边疆危机和民族矛盾因之受到普遍的关注.期间专家学者不仅揭示了列强图谋中国西北的阴谋,而且大声疾呼开发西北的国防战略意义.通过对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民族平等、中华一体观念得以加深,使日本人分裂中国西北的阴谋未能得逞.东北事变后兴起的西北边疆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面对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发出了开发西北、发展西北民族教育的呼声,提出了普及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进内地人才等诸多合理化建议.这引起了当时各级政府对西北教育问题的重视,西北民族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西北边疆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我国考古学界具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西北边疆考古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开设《西北边疆考古通论》就是一项积极的尝试。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透过考古资料认识西北古代民族的起源、发展,探索各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引导学生尊重考古资料,进行理性的探索,正确看待东西文化交流。由于西北边疆考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该课程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的支撑。兴于唐宋的茶马古道遍布云南全境,成为中原内地联结西南边疆的文化走廊,是茶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各民族茶礼、茶俗、茶艺、茶道中的传统美德对历史上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祖国西北边疆发生危机。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左宗棠为统帅的西征大军,一举歼灭了阿古柏匪帮,粉碎了英、俄殖民主义者妄图把我国新疆地区分割出去的罪恶阴谋,从而保住了祖国西北大片河山,给中华民族做了一件绝大好事。关于左公挥师边陲的动因、经过和取得  相似文献   

6.
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兴,是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与国家危局的结果。国家大后方战略的调整、国民政府和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内迁,促成了中国高校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临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促成了边疆研究格局的极大改观,使西南研究逐步取得了与西北研究可以等量齐观的地位。这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与认识民国时期的政学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7.
民族旅游不仅是边疆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维护边疆稳定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疆地处中国西部边陲,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而哈密地区位于新疆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作为新疆"东大门",具有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条件。本文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从边疆稳定的视角来研究民族旅游,探讨民族旅游与边疆稳定的相互关系,并从经济、文化、生态、社会4个层面进一步分析民族旅游发展对维护哈密地区边疆稳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国的边疆危机愈发严重。为了缓解危机,发展边疆教育成为了当时中国民族学界的重要共识,即通过教育来培养边疆各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观念,进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作出贡献。受这一思想感召,中国民族学界的优秀代表于式玉选择前往大后方,投身边疆教育的实践之中。1939年于式玉在甘南创办了当地乃至整个藏区首所女子小学——拉卜楞女子小学。该校的创办为当地各族女性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场所,教授的珠算、蔬菜种植等实践性课程在当时更具有突破性。尽管拉卜楞女子小学仅开办几年就被迫与他校合并,但它的开办对拉卜楞寺周边居民宣传国家民族意识、男女平等理念等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当地较为落后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更为战时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资料,对抗战时期中国边疆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清政府对西部及西北部边疆的维、回、蒙、藏等几个少数民族采取以笼络为主的方略。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王朝国力大为增强,继而对西部及西北部民族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经略,达到了边疆巩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目的。清前期和中期的民族政策对当今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完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追求中央权威重构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社会资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边疆,从社会政治生态上可分为甘宁青与新疆两区域;而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复杂,对西北边疆的社会政治影响最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关于西北边疆的社会舆论,具有政府意识与民众认识重合并轨的迹象,推进了西北边疆建设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出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考虑,秦汉时期对广大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展。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族属、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不同,秦汉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对西北地区主要以军事行为为主,而对西南则主要是因其故俗而治。秦汉时期的西部拓疆拓展了我国的疆域,壮大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33-135
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而这一危机几乎是从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同时出现的。特别是7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的崛起及其逐渐显现的侵略野心,中日矛盾逐渐被激化。琉球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中日两国围绕琉球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涉。面对此种"双边危机",中国形成了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同时又是"海防派"代表人物,从始至终都参与其中。正是在应对中日琉球交涉等一系列"海疆问题"的过程中,李鸿章的海防思想逐渐发展形成。  相似文献   

13.
张保和是深受西北人民喜爱的快板艺术家。他的西北快板内容取材于西北军民的生活,其中既有对开发大西北的歌颂,也有对不良习气不良世风的善意批评。在鼓舞人们的建设热情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的快板语言具体、实在、有趣。心中有国家,眼里有群众,张保和快板的艺术价值,更在艺术之外。  相似文献   

14.
洋务学堂是在旧中国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产生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观目的是造就洋务人才挽救清王朝的政治危机,但与中国传统学校相比洋务学堂具有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它对中国工业、军事和教育等领域走向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筠通过《钦定新疆识略》研究了卡伦制度,总结了自己在新疆活动的经验。他对卡伦设立目的、种类、职能、分布及守卡官兵生活状态的研究较为详细、生动,是同类研究中的佼佼者,其中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本人能力不及。他的研究对西北边疆史地学和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后开始推行粮食统制政策,此政策的实施,不仅化解了粮食危机、保障了军粮供应,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真宗、仁宗时期,宋朝西北边防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政府十分重视对西北边防军事机密情报的控制。基于对种种泄漏边防军事情报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惩,宋廷订立了许多严禁西北边防军情泄漏的法令。  相似文献   

18.
史昭事辑     
史昭总领一方行政与军事三十五年,保塞抚番,维护西陲安宁,并注重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施政政策多有首创,为明初西北地区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介绍晚清封建政治家-浓葆桢在1874年日本制造的台湾危机中,以钦差大臣身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在危机中他积极调兵遣将,部署海陆军力量,实施筹备台防中“厚集兵力”的军事谋略思想,挫败了怀着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保卫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