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2.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李白”效应。  相似文献   

3.
“空白”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鉴赏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文本中的“空白”就是指作者未写出来的部分,但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在教学中,如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文本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看到那些着墨很多、画面拥挤的作品时往往并没有太多的美感.而是一种压抑和累赘:相反那些留有适当空白的作品,反而给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表现手法,画家称之为“留白”。“空白”作为艺术家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6.
陈凤 《现代语文》2005,(8):77-78
一 波兰著名美学家罗曼·英伽登认为,作品自身之内,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之域,即空白,因此它只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活动.读者阅读作品不是去解释,而是去重建.这样一个重建的过程就是填补"空白"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症候阅读法”是拓宽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过程中,学会从“沉默”“悖谬”“空白”处入手去发现和探究作品“症候”。  相似文献   

8.
“空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以“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使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对欣赏者而言。“空白”给人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调动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填补画面的空白内容.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参与感和创造感.从而得到再创作心理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借用空白技巧的作用 “空白”原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方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借用空白技巧,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可让学生产生填补使之完美的欲望,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意思是计自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读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读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正>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空白”效应。1 导入留“空白”“课开始,情趣生”,就是指一种引人入胜的导入美。就生物教学而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  相似文献   

12.
“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德国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在英伽登的“不确定之域”理论的启发下,在其名的论《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的。该理论的要点是:(1)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点”和“空白”,它是沟通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转换为后必不可少的“中间站”。(2)学作品由于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而产生一种“活力性”(张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读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让读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学价值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空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以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叫它为“煞声”。空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认为,读在学欣赏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中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空白手法的使用恰恰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本结合学创作中空白手法的具体使用,论述了如何导读参与作品中形象的再创作,以丰富作品的内含,使作品保持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看,诗歌“空白”的本质是语言符号所激活的框架默认值。译者担负着传播文化的任务,处理好“空白”是译者的一大境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隐藏默认值,让目标读者自己通过填补“空白”发现诗歌的“言外之意”;当“空白”成为障碍时,则需要揭示默认值,明示“空白”,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赵恒青 《中学文科》2009,(16):43-43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空间感”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空白艺术的运用,目的都是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观众和读者,给他们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的空白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考的余地。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思索,主动探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而文学作品中隐藏着许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所谓空白,是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表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的人“神来之笔”。比如《红楼梦》第98回写女主角林黛玉神伤绝世时的语言“宝玉!宝玉!你好……”、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被举人老爷打折腿后的遭遇等,都  相似文献   

19.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