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作为70年代末至今社会改革大潮在文学中的反映,改革文学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90年代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实质上是八十年代改革文学合情合理的因承,是改革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崛起,在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文学在世纪之交的一批创作,又在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摆脱困境,成为跨世纪的一股文学潮流。  相似文献   

4.
现代戏曲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艺术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十足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观演现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戏曲文学研究的缺位,反映了主导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局限。把现代戏曲文学纳入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来,对认识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知音”理论亦存在一些局限,本文试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论述其理论的局限,但这并不是强古人之难而妄加指责,而是为使我们说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学欣赏和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6.
冰心是“五四”文坛上的“爱的歌者”,她以童心和母爱为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清新婉丽、情致独特的作品。然而,当今天时代的光环褪去后,再去审视冰心的作品,就会发现有一种“说教气”弥漫其中,这表现在叙事结构自觉选择两种预设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过于简单化上。本文将从时代选择、基督教思想文化、作家的文学起点与思想局限三方面试分析之,并揭示出冰心作品在其当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刘勰总结了前人对于通变的论述,结合六朝的文学发展实际,反对丈坛新变,试图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强调在“通”的前提下求“变”。他的通变观部分地突破了“宗经”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考试的复杂性,而标准化试题是一种客观性考试,客观题的答案有明显的规定性,无丝毫随意性可言,且多用“√”“×”或序号表示,文字表述很少,把“有创造成分”的文学鉴赏思维,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让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期以来,使学生“对语文没兴趣”,“怕语文,尤其怕作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自觉地去读书,更谈不上领悟、修炼,有很强的语感,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如在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一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为肥胖的父亲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  相似文献   

9.
“三言”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东传日本以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日本前期读本小说以改编“三言”为主,日本学术界的“三言”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2.
韩子勇是新疆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韩子勇的文学评论给当代文学批评界提供了一道独特的“边疆的目光”。新疆的重要作家、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他的文学评论的观照。边缘的文化身份,使韩子勇对文化中心的热点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更多了几分冷静和客观,少了一份“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韩子勇的评论文章是独特而深刻的,不仅有深刻洞察和哲理思考,也体现出作者良好的艺术直觉和感悟力;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价值判断,也提供了艺术上的审美感受,散发出一种诗与思的魅力。韩子勇的文学评论走的是个性化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西部文学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观点和建树。但是,他的评论文章的特点也带来了某些美中不足,感性化的体验和直觉较多,而理论的概括、提升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学与新闻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以至在形式上出现某些“合流”,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混为一谈。有人甚至认为新闻本来就属于文学范畴。这种理论上的误解,不仅给文学工作者带来过不少麻烦,更重要的是直接危害着新闻工作的实践。为此,许多新闻理论工作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将文学与新闻进行过比较,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种种差别,这些比较对于我们认识文学与新闻各自的规律,尤其是对于指导新闻工作实践无疑是有帮助的,其中也不乏精论。然而,正因为绝大多数研究者是从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具体需要出发,把比较仅仅局限在…  相似文献   

14.
反拨、创新与卡夫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卡夫卡的文学创新,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文学的反拨之上的。其一,在主题上,用否定形式表现“人”,摆脱了把理想具体化造成的局限;其二,在审美上,从丑恶的描写中寻求美的满足,从深层次上展现了“人”的内心,以此再现了客观世界的荒谬;其三,在艺术手法上,一是将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的细节相结合,一是把夸张、变形与描象表现相结合,以此增加作品内涵,把读者从审美的视角引向更高层次的哲理思辩,从而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印象里,对于一个阶段文学的评价,见仁见智,众说纷法,莫过于今。这是“世纪末的困惑”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上的,无论是对王朔的“侃文学”,还是“陕军东征”,又特别是“口口文学”,等等,评价上出现的分歧,都是很大的。二是文学艺术之走向市场,对文艺事业的市场化,文艺作品的商品化,也有许多不同见解。今年第二期《广州文艺》上,发表公刘先生的杂文(大有可写的一年),列举种种事实,说明1993年以来,在市场化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中国“文化大崩溃”,是“一出绝对的悲剧”。字里行间,处…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新大纲”关于“教育内容和要求”一章中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它明确指出:“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同学们在作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即文学性。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文学笔法和文学语言等因素构成。“有文采”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它要求考生作文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情感,有画面。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针对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学说被借鉴到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所造成的局限和负面影响,引入西方认知心理学的另一分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加以剖析,强调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世界性因素”,提请研究者特别关注研究界的两个学术弱视区以促进中国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