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如何分担,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争议较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遵循坚持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担和坚持依法进行举证责任分担的原则;在法律无明规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经验法则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上述规则分配举证责任导致失衡时采取自由裁量原则。  相似文献   

2.
从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责任的分配是举证责任的核心、举证责任的倒置、举证责任的免除四个方面对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阐述,特别详细论述了我国现行法律在举证责任的分配及倒置方面的相关规定,为完善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作了较为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应有之义。但这也从根本上加重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如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分担规则和程序保障制度,很可能导致司法实体公正的不能实现。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即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举证责任的程序保障制度:一是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制度;二是当事人举证责任救济的程序保障制度;三是当事人提供证据的程序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表象看 ,美国消费者分担的举证责任同一般民事诉讼中的原告相比 ,并未得到特别的照顾 ,但美国有关法律制度对消费者的举证责任作出了实质上更加公平、合理的分派 ,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消费者的举证成本 ,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在寻求司法救济中所面临的举证困难和经济困难 ,给予了消费者切实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5.
从表象看,美国消费分担的举证责任同一般民事诉讼中的原告相比,并未得到特别的照顾,但美国有关法律制度对消费的举证责任作出了实质上更加公平,合理的分派,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消费的举证成本,很好地解决了消费在寻求司法救济中所面临的举证困难和经济困难,给予了消费切实的司法保护。  相似文献   

6.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证据上的重要内容之一,章从举证责任的涵义、性质、负担和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等方面探讨了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7.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近十年来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就是从落实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探索抗辨式诉讼开始的,但由于理论准备的先天不足以及改革的价值取向更多地向效率方面偏移,因而实际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包括举证责任问题已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矛盾之中,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深化。因此本文就实践中的有关举证责任的一些问题浅略论之。一、举证责任合理分担及举证责任的转移我国的民事诉讼作出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但由于过于原则化,因而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还存在…  相似文献   

8.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9.
举证时限与举证责任息息相关,设立举证时限是完善举证责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把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提上了证据立法的议程。如何把握民事诉讼举证时限问题——其法律特征如何?设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应注意的问题——举证期间的设定;举证不能的处理;二审期间和终审裁决后新证据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10.
从医疗纠纷看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1日起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作了新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是医方举证责任的复位,是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是对我国民事举证制度的补充。但要真正完善民事举证制度,需要彻底解决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技术,也在于责任品质,即社会需要有伦理责任的技术人。海南省工业学校是国家级示范性建设学校,该校师生对于学校责任教育的现状满意度不高,应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来构建“敢于担当的海南人”的素质结构,以从我做起、从善做起、从小做起和从严做起等路径来实践学校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作为全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和公共权力的天然垄断者,是主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责任主要体现为五种具体形式:第一,政治责任,即政府必须履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第二,法律责任,即政府建设、完善和维护法律权威的义务和责任;第三,行政责任,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义务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第四,道德责任,政府要对超出法律明文规定的社会价值负责;第五,生态责任,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责任担当:有效教学的实现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生存实践,于是,学习者勇于担当自己的学习责任便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条件。为此,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学生知道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值得去做,并鼓励学生勇敢地去做、切实地去做,为自己和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也是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期待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品责任法存在两个层次的归责原则:第一个层次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时所适用的原则,称为对外责任原则;第二个层次是在生产者和销售者内部确定产品责任的最终归属时所适用的原则,称为对内责任原则。本文结合国外的立法例子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编辑,表面看来只是决定一篇文稿能否发表或一本书能否出版。其实,取舍之间却关系到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向,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在21世纪里编辑们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高尚的道德责任、神圣的学术责任、勇敢的创新责任和无私的提挈责任,等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应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责任会计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契合了我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战略意图.构建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任务.作为社会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不管属于什么性质、什么类别,都要通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取得很大的发展,为市场繁荣、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税收等形式履行着社会责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造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和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设置了障碍.正如联合国劳工署官员在2004年4月底参加中国国内论坛时所指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内将影响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外将决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 ,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逐步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同时也使大学面临一种艰难的选择———如何既适应社会又崇尚学术 ,怎样才能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同时保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时代强烈呼唤大学不仅要走出“象牙塔” ,还要超越“象牙塔” ,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大学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导社会前进的责任以及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际图书馆界关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研究的分歧,以及关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解释分析,总结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图书馆通过公开透明的服务活动,为其活动及决策给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应承担的责任。它应该包括其本身职责,同时也包括图书馆对社会和环境一些问题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的目标和立足点应该是要致力于人、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然人的社会责任能力是自然人基于自己的行为对其赖以生存的社会造成损害所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或能力,其包容于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民法对自然人民事权利的限制、"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等为研究自然人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自然人的社会责任能力包括计划生育责任能力、诚信责任能力和环境侵权责任能力。建议我国制定民法典时,将自然人的社会责任能力作单独规定。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和承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尽管从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成本分担等方面分析企业具有职业教育责任,但他们规避责任却也有充分的经济学和组织伦理学依据。若想调和这种应然和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并敦促企业真正担起职业教育责任,必须赋予他们以参与权利、实现其利益诉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