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开始创作《不周山》(后改题《补天》)——《故事新编》的第一篇,是在他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那时,他正当年富力强,雄心勃勃,而且现代题材短篇小说创作获得很大的成功;于是,他想拓宽创作题材领域.“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创作第一篇《不周山》,便取材于“淑诡可观”的古代神话.他构思了宏大的美学结构:“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相似文献   

2.
说《故事新编》景山鲁迅的(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8篇。最早的《补天》写于1922年11月,最晚的《采薇》和《起死》写于1935年12月。尽管(故事新编)8篇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3.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最先由新潮社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小说15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局出版,到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最后一篇《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成为14篇。以后国内外出版过各种版本都以此为准,《鲁迅全集》亦按此版收入第一卷。在《呐喊》所收的14篇小说中,最早的写于1918年,最晚的写于1922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作品。这些小说充分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并且充分显示了五四一代启蒙知识分子的价…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全书共有八篇,六万余字,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鲁迅自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开手写《补天》起,到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最后一篇《起死》写成为止,断断续续历时十三年。但是,除第一篇《补天》以外,其余的都是一九二六年以后所作。因此“故事新编”贯穿着鲁迅思想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显示了他的世界观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晚,鲁迅编完《故事新编》——他一生中最后一个小说集子,追忆到十三年前的创作缘起时写道:“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种设想,曾经生动地反映在《呐喊》第一版中:它以揭露现实社会的《狂人日记》领先,以描绘远古神话的《不周山》殿后。那时,鲁迅正当盛年,在创作上雄心勃勃,放眼于从古到今的广阔天地,采撷小说素材。《不周山》恰像一枝报春杜鹃,预告了作者在历史小说这一艺术园地的开拓和收获。  相似文献   

6.
一《补天》原名《不周山》,作者对这篇小说,曾有过这样的说明:“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①又说:“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③关于茀罗特,通译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因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鲁迅  相似文献   

7.
试论《故事新编》的创作基础及其历史意义黄佳岩《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历史小说集,共收八篇作品。其中属于前期的有《补天》、《奔月》、《铸剑》共三篇;属于后期的有《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共五篇。这些作品的创作从1...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三本小说集中,《故事新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鲁迅称它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并自谦其中“速写居多”。在我看来,《故事新编》是一部驰骋想象的浪漫传奇,其意在于讽世惊俗。在《故事新编》的幻想世界里,其中大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它的写作过程长达13年,其间作者的思想几经变迁,在艺术表现上,有两点是共同的,一点是浪漫主义手法,一点是作者热情比较外露。《故事新编》中写作时期最早的是《补天》,1922年收入《呐喊》时原名《不周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本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題材的短篇小说集。它不同于取材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吶喊》和《彷徨》,所以有独立研究的必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爭服务的。《故事新编》虽然取材于历史、神话或传说,但只是从中“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鋪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眼前的战斗。大概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将它題为《故事新编》吧!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艺术上是富有特色,別开生面的。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背景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收录的中国古代神话篇目有:《女娲造人》(七上语文)、《夸父逐日》(七下语文《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七下语文《短文两篇》)。除此以外,学生对很多中国神话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形式关学特征,特别是《补天》、《理水》和《铸剑》三个文本对于黑、白等色彩词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它们所建构的五彩斑斓的“语象”世界充满了现代神话的意味。文章考察了《故事新编》中色彩词运用的符号学意义,以期对鲁迅的“新寓言文体”进行形式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多选用悲剧题材,他的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悲剧形象.鲁迅共写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是取材于历史的小说集,本篇不拟论及.《呐喊》与《彷徨》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共收小说廿五篇,其中有十七篇描写了悲剧性主题.《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伤逝》和  相似文献   

14.
写于1925年10月的《孤独者》与完稿于1927年4月的《铸剑》,一为描写知识分子现实题材的作品,一是对中国古代传说的现代重写,分别收入《彷徨》与《故事新编》。但它们之间又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5.
《渔夫的故事》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第六单元总的安排是:“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它选自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文中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  相似文献   

16.
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的现在?二、对《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和评价?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根本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寓言式的短篇小说”,是“以‘故事’形式写出来的杂文”,“是小品”,是“卓越的讽刺文学”。另一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丰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都保存其中,是研究上古神话的珍贵资料。但因《淮南子》是部理论著作,它的目的是在为汉王朝提供一套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方略,这些神话在书中是作为论据使用的,这就使得《淮南子》一书中所保存下来的上古神话历史化倾向十分明显,就《淮南子》而言,神话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神话英雄与始祖神向人间圣王转变使神话成为历史;神话的伦理化和仙化话转换了神话故事的存在时空;通过凸显神话的尚德精神与政治色彩使神话发生质变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渔夫的故事》是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第六单元总的安排是:“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它选自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文中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下半年起将在全国推广使用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保留了原教材的一些基本篇目外,增选了一些新课文。其中第二单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和《冬天之美》便是新增的两篇外国散文。《尼亚加拉大瀑布》(以下简称《尼》文)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散文精品,写于1841年旅美期间。《尼》文是一篇饱含  相似文献   

20.
不周山     
"不周山"的故事尽人皆知,它来自一则神话: 昔者,共工与颇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展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