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政报道是党报、党刊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党报、党刊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打“产品”。然而,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时政报道的约束相对较多,难以创新,其老套陈旧的表现手法,枯燥乏味的新闻语言,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削弱了时政报道自有的影响力,一直为许多受众所诟病。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纸媒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时政新闻存在粗制滥造,读者不感兴趣,稿件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笔者从时政新闻的定义出发,探讨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时政新闻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提高时政新闻报道可读性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2004,(12):30-30
《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发表何志武的文章《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紧缺”现象》。文章说,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时政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现了时政新闻信息的“结构性紧缺”: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4.
刘征 《视听界》2007,(2):53-54
空洞、枯燥、乏味、呆板、单调,往往是老百姓数落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这样的时政新闻是给领导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因为不“实在”。同样在许多时政新闻记者的眼里,自己俨然成了“御用记者”,只要服务好领导,群众满不满意无所谓。其实,时政新闻最实在,因为如今时政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怎样才能把时政新闻做成“实在新闻”?  相似文献   

5.
赵建敏 《青年记者》2009,(16):62-63
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读者只关心或较关心本地新闻,而本地新闻里面,时政新闻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厚报时代”做好时政新闻,是报社最有力的竞争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时政新闻特别凸显国家政策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联点,因而越来越为受众关注。哪怕在网络、短信、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传媒仍然是受众了解时事政治的最直接工具。所以,如何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具有活力是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相似文献   

7.
李凯 《新闻窗》2007,(5):28-29
时政报道,是对时事、政治等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主要包含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和重大政治社会活动等。如果说社会新闻能为一张报纸聚来人气是本地新闻重要基础的话,那么,时政新闻就会为一张报纸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是一张报纸原创新闻的上层建筑。尤其作为一张党报,假若时政新闻偏弱,那么可以断言,纵然具有党报身份,[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甘 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 ,将“硬新闻”定义为 :“题材较为严肃 ,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 ,毫无疑问 ,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 ,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 ,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 ,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 ,长期以来 ,时政新闻 ,或者说重大新闻版并不很受读者欢迎。不少读者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 ,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 ,过于注重宣传 ,忽视了新闻规律 ,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因而时政报道往往表现为 :僵化、松…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改革的着力点: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彦 《视听界》2009,(3):96-97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时政新闻的总体面貌有了一定改观,但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是时政报道表面化、程式化、严肃化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功能的发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报道的各个方面,是推进时政新闻改革的着力点,是提高时政新闻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跑时政新闻的经验,总结出增强地方纸媒时政报道可读性的"路径"。突出民生视角,让新闻更"实在"读者看报一般从标题开始,然后有选择性地看一些有兴趣的内容,党报如果从民众的视角出发,在标题中体现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就能赢得读者的阅读兴趣。实际操作中,突出时政新闻标题的民生视角也有一定的方法可循。首先,作为新闻标题,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就是把新闻中的关键字和有价值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标题,这也适用于时政新闻。具体到时政新闻这一类新闻的标题来看,要把新闻中带有新内容的元素和民众最关心的元素作为标题的组成  相似文献   

11.
眼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时政新闻有点“干巴”。相应地,有不少读对有点“干巴”的时政新闻“不感冒”,以至于敬而远之。但时政新闻本身是具有较强新闻性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原本应该引人注目的时政新闻,却不太受读“待见”,这是一个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磊 《新闻爱好者》2002,(11):46-47
时政新闻是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之一,对于各级党报,更是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党委机关报的属性,决定了做好时政新闻是各级党报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包括对党和政府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重要法律法规,重要会议以及主要领导人的政务活动等内容的宣传报道。时政新闻尤其是党报的时政新闻,要求准确、严谨、及时、到位,同时,如何在时政新闻的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上进行探索,使之更紧密地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及时地起到指导基层工作的作用,更加能够满足读者知情、参政的需要,有很多文章可做。近两年,河南日报编采…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系列报道是提升纸媒"厚度"和"深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新闻策划的重点和难点.加强时政新闻系列报道见报力度,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进行通俗化解读,不仅能提升媒体自身影响力,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本文以作者参与策划的一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的梳理和总结,对时政新闻系列报道的特质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时政新闻是党报最具新闻资源优势的报道项目,也往往是党报承担最多“规定动作”的报道领域。长期以来,党报关于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地位,令其它门类的报刊羡慕不已。《北京青年报》一位老总对此深有感触:“人民大会堂开全国‘两会’,我们的记者没有证件,跳墙  相似文献   

15.
时政深度报道是对时政新闻的深度分析与解说,追求的是系统而深入地分析新闻事件,揭示新闻本质,探索事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有效地引导舆论,提高正面报道的影响力。时政深度报道可以把读者想知欲知的信息通过新闻解读的方  相似文献   

16.
尹长东 《新闻窗》2006,(5):34-35
当前都市类报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各家报纸的必争之地。然而,时政新闻大多属同一新闻源,得到的原料一样,想要做出各具特色的报道并非易事。而且,时政报道不比社会新闻,稍稍把握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想让时政报道既出彩,又不出格,这对大都还年轻的都市类报纸记者而言,可算是个难题。不过,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善用一些方法,都市类报纸的记者其实也能把时政新闻做漂亮。  相似文献   

17.
发掘时政新闻的亮点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拘泥于领导活动、会议新闻的报道,一定要另辟蹊径。换个思路。我从事时政新闻报道有5年了,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常用的"武器",重要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但从实际宣传效果来看,地市党报的时政新闻大都难入读者的眼,难进读者的脑。改进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增强时政新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地市党报可读性和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媒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能够很好地贴近读者,服务读者,从而吸引读者,提高新闻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媒介传播理念、形式以及关注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力,如何善于挖掘新闻的"热点",让更多的读者乐于接受?笔者以颍州晚报为例,浅析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只有在内容上不断贴近读者,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报道视角上更加平民化,时政新闻报道才能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