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绪)江西通志·艺文略》在江西古代文献书目中质量最好的一部,是研究江西地域文化重要的参考资料。由于编纂条件和编纂方法所限,也存在书籍漏收、著录内容有误、相关信息不详的缺失。《(光绪)江西通志·艺文略》的得失及原因对编纂新的江西古代文献书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充分利用目前目录学研究成果仍是编纂新书目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是我国独特的、别具体裁的地方文献。千百年来形成的修志传统,给我们留下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书,成为我国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中丰富的资料宝库。在我国众多的通志中,清代嘉庆初年谢启昆修,胡虔纂写的《广西通志》(以下简称《谢志》)就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志书。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以它新颖体例,博洽的内容而备受赞誉。本文拟就其方志地位作一略论,以求教于方家。 《谢志》共二百八十卷。卷首列谢启昆《恭进广西通志表》,次为《重修广西通志衔名》,又次为《叙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它自中唐至清末,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办学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章程条规、经费筹措办法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江西的书院,自唐、宋以来,仅就《光绪江西通志》所载,即有五百余所之多(这里尚不包括婺源县和被通志遗漏,而府志、县志或其它史书有所记载的)。从全国范围来  相似文献   

4.
光绪《滁州志》是在清代修志高潮的大背景下编纂的一部通志,也是滁州现存记载时间跨度最长的志书。这部志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就其文献学价值来说,主要体现在目录学和编纂学两大方面。对这部志书的文献学价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部方志。  相似文献   

5.
南宋杰出的史学家、编辑学家郑樵编纂的《通志》,不仅是一部集纪传、典章制度于一书的大型通史,而且在编辑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通志》从编纂方法、内容方面有新的突破和贡献,特别是《十二略》的创制,不论是在史学还是编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价值。而其对编辑工作的精辟议论,独到见解,则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编辑理论。其就图书编纂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是对古代编辑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安志》是徽州区域真正意义的第一部地方志书。《新安志》的编纂宗旨及内容与主纂罗愿丰富的政治主张和识见密不可分。全书具有博观约取、因事设例,详于名物、考证精洽等特点。《〈新安志〉整理与研究》一书的出版,具有承前其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安志》是徽州区域真正意义的第一部地方志书。《新安志》的编纂宗旨及内容与主纂罗愿丰富的政治主张和识见密不可分。全书具有博观约取、因事设例,详于名物、考证精洽等特点。《〈新安志〉整理与研究》一书的出版,具有承前其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1 <洪武京城图志>的编纂的基本情况 明朝建立后,出于治理国家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几代皇帝皆十分重视一统志和地方志书的编纂.洪武三年,太祖即命儒臣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等"编类天下州郡县地理形势降附始末",纂成<大明志书>,是明朝建国后的第一部的全国性总志.后来的明英宗、代宗时期又修成<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议结果的通报》:由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沅陵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黔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黔阳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新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新晃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于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评委会议上,被评为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社会制度,清历朝皇帝认为它是“国家之根本”。因此,由官方先后编纂了两部重要文献,分别命名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部文献既有关系,又有不同。因此,笔者利用有关档案文献、历史文献及学者研究成果,明确了清朝八旗制度方面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初集》之“初集”称谓的来历和产生的具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称谓的产生与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没有直接关系。再次,针对《钦定八旗通志》被称为是M《八旗通志初集》的续编或二编的看法,提出了两部《八旗通志》既有联系又是完全独立的两部文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清代杰出的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对我国的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章学诚作《和州志例》,次年撰成《和州志》四十二篇,这是他最早编修的一部地方志。乾隆五十四年,他又为亳州知州裴振撰《亳州志》.此外,他还编修了《永清县志》并参与《湖北通志》的编纂。章学诚为安徽修的两种地方志在他的方志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亳州志》是他的“颇有新得”之作,他自视很高,说:  相似文献   

13.
距今二百三十四年前(乾隆十二年,1747年)脱稿的《西宁府新志》是青海省现存的最早一部地方志。在它以前,虽然有过[明]刘敏宽与龙膺撰《西宁卫志》,(清)苏铣撰《西宁志》或《西镇志》、(七卷,顺治十四年刻本),但这两部书现在巳找不到了。因此可以说《西宁府新志》是青海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了。从内容的丰富和编纂的完善方面看,它不愧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为明末清初(十六,十七,十八世纪)时的青海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当  相似文献   

14.
光绪初年,巡抚曾国荃因“东南各省先后设局将经史各书刊刻齐全,……独晋省僻处边陲尚未兴办”,致使“书肆无刻印官书”,坊刻本“率皆伪误不堪卒读’,加之作为“辅治之书”、“资治之书”的《山西通志》,自雍正十二年以来近“百数十年未及重修,事关三晋文献几于淹没弗彰”,奏请兴办书局,编修省志。杨笃作为省内“博通淹雅多识能文之儒”被延聘纂修光绪《山西通志》,开始了为期十三年的编修考证工作,于光绪十八年(1892)脱稿刊行。其中由杨笃亲自手订的《山右金石记》十卷,应社会广泛  相似文献   

15.
《通志·校雠略》是南宋郑樵的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该略主要从求书、校书、分类编目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图书文献的编纂思想。而本文从续编家谱的角度汲取了《校雠略》的编纂之法,以续编家谱须先选编谱之人、先寻先代家谱以及家谱编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家谱编修的阐述。通过这三个方面续编方法的指导,我们对编修家谱就可以清晰明了,了解应如何续编,做到灵活运用,以完成对家谱的续编工作。  相似文献   

16.
《通志》二百卷,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编著的史学名著,习惯上人们把《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举,称为“三通”。究其实,《通志》是纪传体的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是典制体的专史。“三通”并举的原因,固然是三书书名近似,都带“通”字;但主要是《通志》一书虽然包括“纪”、  相似文献   

17.
关于崇祯版《山西通志》,近年来所编的一些地方志书目,著录情况甚为混乱,而且多有舛错,使得学人读者难以适从。例如,一九七六年六月所编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中,著录:“山西通志,三十卷,明祝徽纂修,  相似文献   

18.
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四《选举》录辽进士46人,其中9人记载较为确切可信,而多数人记载失误、不详或有异议,可从朝代、姓名、籍贯、科次等方面予以考辨;所录进士缺遗较多,根据史传、墓志、碑记等文献,并参考前辈研究成果,辑补和考订失载进士50人。  相似文献   

19.
一、固原三百年间的惟一州志固原地区在我国历史上常处于令人注目的地位,从而引起历代文官武将、学者诗人为她写出大量文字。因此,本地的多种地方志,则具有更大的史料价值。本地区的志书,据近代张国淦的《中国古方志考》,宋代以前已有《安定图经》,元代有《开城志》,但都已失传。现存明代的有《固原州志》两种,分别成书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自此到清代,乾隆和光绪两朝,甘肃省先后修成两种卷帙浩繁的省通志(分  相似文献   

20.
家谱,又名家乘,族谱、宗谱,是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如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即为一家一族之历史.它始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已大为流行,隋唐后发展尤甚.家谱可为编纂地方志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资料,如关于社会、民族、人口迁移、姓氏演变、宗族递传等等.有的地方志书,还把家谱作为专节专目来撰写(如正在编纂的《零陵地区志 ·社会志》的篇目就是如此安排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