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手翻翻几本新闻杂志,有关“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方面的文章不少,其意思大多为总编辑要多采写新闻,写好新闻,当好报纸的第一支笔,也就是首席记者。对此,我们做一般编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为什么连总编辑都不愿当报纸的首席编辑呢? 总编辑不当“新闻官”,深入下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采写稿件,并从中体会记者写稿的艰辛,本意是不错的,也值得提倡。时下的问题是,一些新闻单位本来对编辑工作就重视不够,总编辑又都忙着采写,哪还有精力顾及编辑工作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容易给人连总编都不愿从事编辑工作的感觉,编辑工作更难以引起重视了。其中有些人这样认为,编辑不就是剪刀加浆糊、涂涂抹抹嘛,不需多大的学问,坐得住就行。事实证明,办好一张报纸,应把编辑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编辑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一个优秀的编辑就是一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英国报业大王诺思克利夫勋爵说过,“记者为报纸写文章,但创造报纸的却是编辑。”我国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强调:“报纸工作应该以编辑部为中心。”在选拔编辑时应考虑到从优秀的记者中挑选,一般来说,编辑应该是记者中的佼佼者,只不过编辑不易比  相似文献   

2.
报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报纸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竞争.而报纸质量和服务质量又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的效果上。读者欢迎新闻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信度高、贴近读者的报纸。报纸要具备这些品质,除了要求记者捕捉、挖掘有价值、鲜活的新闻,还必须靠编辑有创意地策划、设计和组织版面。因此,报纸编辑应具有设计、指挥、组织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如何增强新闻“易碎品”的生命力,让其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是新闻界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也许是缘于职业习惯,也许是因为任务压力,常常听到记者与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新闻线索?有什么好“点子”?编辑也常为谋取佳作好料而煞费苦心。由此可见,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是困扰编辑记者的最大障碍。实践证明,将镜头对准百姓,将笔触伸向生活,充分开掘基层新闻资源,是增强新闻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一、多一分平民化视角,报纸就多一分亲和力报纸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仅靠“显性新闻”是不够的,还要更多地开掘“隐性新闻”,以平民化的…  相似文献   

4.
如今,中国大地报纸林立。小报的自身能力有限,为了生存,只有靠改革。高校校报就是其中之高校校报是高校生活的缩影。以我从事校报编辑10年的经历着,办好这张报纸,其难度是与大报不能相比的。主要是多年来她已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工作模式/是人员少工作量大、高校校报办报人员一般在3人左右,这些人员既要当编辑,又要当记者,还要从事通联、校对、报纸发行和稿费发放等工作,有时甚至要抽调参加学校的中心工作,更增加了在位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一是校报周期长、容量小、新闻不新、信息不通。校报少数为周、旬报,多为半月报。…  相似文献   

5.
编辑,按词典的解释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或加工。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新闻出版单位不可缺少的。一张报纸不论是党报或专业、行业报,都有一定的覆盖面和辐射区,在这诺大的空间里,每日每时都产生着新鲜活泼的各色新闻,而任何一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同时派出那么多的专职记者到下面采访,要把这些“活鱼”及时抓回来,就得靠基层通讯员。这些通讯员生活战斗在第一线,新闻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信息灵通.有的甚至是亲临其境,写起稿来快捷、及时,现场感强;但通讯员毕竟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写出的稿件还要经过编辑的加工修…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多数晚报改为早上出版,也有部分仍坚持下午出版.而下午出版的报纸其新闻要比早报慢半拍,报纸在读者手上的停留时间短,进而也影响广告效果.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尽早出报,通行的做法是尽量将截稿时间提前.但这样一来,留给记者采写稿件、编辑处理稿件的时间大大减少.特别是晚报财经新闻,需要记者直接采访,在晚报所有新闻板块中受影响最大,操作难度也最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记者与编辑等工作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众对新闻报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记者的视觉思维与编辑在报纸的销量与质量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这要求编辑与记者要对视觉思维有独特的认知。而视觉思维,俗称形象思维,在报纸传播新闻资讯的过程中,具有直观性与感知性,也是最为基础的阅读方式。提高对报纸编辑的创新,利用视觉思维来进行新闻资讯的视觉传播,如版式设计、新闻摄影、美术设计、图片编辑等。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李雪慧对于有新闻纸之称的报纸来说,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记者和编辑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经常是,记者忙于采访写稿,稿件交给编辑部门后就万事大吉;编辑则埋头于就稿件本身删删改改,上了版面就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传递速度的加快,追逐新闻的独家性已越来越难,而解读新闻比捕捉新闻更具现实意义。新闻解读思维是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辨别新闻、分析新闻,并对新闻进行重新组合,提升新闻有效信息含量的思维过程。要将新闻解读思维转化为报纸版面的效果,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编辑记者必须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要认真研究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解读新闻时应力求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工作中,大都是要求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这确实十分重要,因为.实际是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新闻生命所在。没有对实际生活的深入细致地采访和了解,就不会有新闻作品的产生.更不会有大量优秀感人作品的不朽。其实,深入实际何止是对于记者如此重要,对于编辑也同样不可缺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的差错,不是出在记者的笔下.而是出在编辑的手里.共中除了一些技术上的原因外,更多的是由于编辑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感受不足而导致的。因此.提倡编辑也要深入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去感受,这对于减少新闻报道差错,提高报纸质量有着共它任何措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报纸编辑,首先应该具有相当强的本位意识,即编辑意识。对来稿做以整理和处理,是编辑责无旁贷的任务。所谓二度创作其实就是编辑对记者稿件的再度升华、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责仟意识,敏锐地归结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5.
杨玲 《军事记者》2002,(11):49-49
选稿件,是新闻编辑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每天有不同类型的稿件大量地涌进编辑部。编辑要从众多的稿件中,选择出具有高质量的稿件。这对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保证报纸质量编辑报纸需要稿件,就同打枪需要子弹一样,子弹上不了膛,枪就如同一根铁棍,发挥不了枪的作用。稿件选择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质量。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要保证报纸质量就必须对稿件进行选择。一方面是新闻事实多,版面有限,不可能都刊登。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中不少是新闻事实。报社每天要收到各种新闻和情报,集中到编辑部。这些…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产业报社的编辑和记者来说,功夫不仅在河河内”,而且也在“门外”。积累是精通产业之道的桥梁作为一家产业报的编辑、记者,应该熟悉新闻业务,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除了具备新闻工作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和熟悉本产业的知识,掌握本产业的具体政策。从属哪家产业的报纸.编辑和记者们自然要做哪家的文章。产业内的大事,自然也是编辑和记者笔下要写的新闻。采编出的新闻是否有深度,是否能产生积极效应,与上述两种素质十分有关。所以说产业新闻不能脱离产业,需要在产业的大背景下进行新闻写作。北京有数十家产业报,每年的好新闻评选…  相似文献   

17.
办好一张报纸首先要办好一版。作为要闻版,要中之要还在于头条。头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张报纸的特点和质量,涉及办报方针和方向重点。对头版头条的选择,无疑是办好一张报纸须着力经营的重点。目前,不少报纸的头条普遍存在着五类“瘤疾”:一、分量不足的比较多;二、会议新闻多;三、时间性不强的新闻多;四、长篇新闻多;五、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报纸将注意力转移到一版上,致力于头条新闻的改革,已出现可喜的新变化。笔者就此对《中国青年报》的头条走向与特点试作一些分析。经统计,1995年在《中国青…  相似文献   

18.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19.
俞松年 《新闻界》2003,(1):53-55
人云:无错不成报。然而报纸差错,有兆可感,有迹可循。编辑记者的水平、能力、经验是其一;机制、机构、管理是其二;工作作风、责任心、事业心是其三。笔者以多年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的体验,就报纸常见差错的原因,作一归纳。其中多条是他人的“产权,此仅作一个“编辑匠、“水泥工,来个揉合。一、采访写作1、浮光掠影采写新闻报道,不到现场;虽到现场,又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人云亦云,易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失真。2、擅自抢发新闻报道讲究时效、时新、时宜,是建立在事实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抢发新闻,为抢发又不经主管部门送审,造…  相似文献   

20.
中共河北邢台市委书记柳宝全在全市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新闻媒体要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他提出,今后除党代会、人代会外,一般会议上领导的讲话只发消息就行了。 显然,这位市委书记的讲话是有针对性的。近年来,一些地方报纸的版面、电视屏幕似乎成了一种“待遇”,有的领导一有活动便打电话,要报纸登多大版面呀,上什么位置呀,常常弄得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很为难。有些地方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整天跟在领导后面转,唯恐漏了哪次活动。 新闻媒体要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并非一件易事。正如柳宝全在讲话中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