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缠足”到“天足”:女子的解放岳珑女子缠足作为一种陋习,在中国历史上盛行了900余年,给女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随着中国的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缠足恶习至民国初年才真正得以寿终正寝。一、缠足之始与女子之苦女子缠足习俗,追溯其原,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屏风一、屏风的起源《物原》说:“禹作屏。”此说虽早,但无据可证。《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此说虽有根据,但还有比其更早的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许竟成  李新堂 《寻根》2008,(3):123-127
皋陶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帝颛项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  相似文献   

4.
于继增 《寻根》2006,(3):54-59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陈规陋俗,历经千年,蔓延极广.当时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贫富贵贱,皆缠成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上世纪50年代,这种变态的审美标准和人身摧残才彻底消亡.历史上围绕妇女裹足与放足的斗争一波三折,它给中国女性留下了难以泯灭的烙印,也使人们对其发生的社会动因和文化积淀产生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鸠鸟及其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鸠是十分重要的鸟。鸠鸟的种类很多,《左传》中记载有祝鸠、睢鸠、鹅鸠、鸠、鹘鸠、牖鸠这“五鸠”,是“鸠民者也”。其中的牖鸠,杜预注:“牖鸠平均,故为司空。”《诗经·曹风·牖鸠》:“牖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毛传》云:“牖鸠之养其子。  相似文献   

6.
莫艳梅 《寻根》2012,(3):88-92
西施其人,2500年来不绝于史。美人西施,最早见载于先秦古籍《管子·小称》:“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而管仲(?~前645年)早于西施二百年左右,何以知其身后之西施?考《管子》多杂后人伪作,《小称》为其一,尽管如此,它在记载时间上却是遥遥领先。《慎子·威德》记载:“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甥,则行者皆止。”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夏晓红上篇不缠足妇女缠足,在中国已是历史悠久。前人作过不少溯源的工作,或寻踪到齐束昏侯,或远究至“郁郁乎文哉”的周朝,而大体以南唐後主为罪魁祸首①。缠足自然是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所造成,一如梁启超所愤慨言之的,“其必起於污君独...  相似文献   

8.
薛理禹 《寻根》2011,(4):32-36
自古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多有淫祀的文化风俗。《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记载,扬州“其俗信鬼神,好淫祀”。《宋史·地理志》则说,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与江南、二浙略同”。唐宋以后,淫祀之风未曾断绝。明清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即是一种典型的淫祀现象。  相似文献   

9.
周书灿 《寻根》2012,(1):111-114
姓氏来源十分复杂。以卢姓为例,古代文献中就举出了几种主要的来源:1.齐太公后裔,以封邑为姓。《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记载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0.
黎跃进 《世界文化》2009,(9):26-26,27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僻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相似文献   

11.
莲花与生殖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花中君子”的莲花,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一出,莲花便被视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象征。其实,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传承的还有一个永不更迭的情结,那就是莲花与生殖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一方面源于本能,一方面起因于生产力水平限制而对人口繁衍的格外追求。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主要体现在对生殖器的膜拜上,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  相似文献   

12.
琅讶符氏     
符孟标 《寻根》2013,(6):123-127
琅砑(琊琊)符氏源出于鲁国末代君主顷公之后,《元和姓纂》载:“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虽然符氏得姓于秦朝的咸阳,但“根在琅砑”的理念早在其得姓始祖(姬)雅时业已形成,唐贞观八年《举氏族事件》中更明确记载“沂州琅砑郡六姓有符氏”。  相似文献   

13.
陈晓伟 《寻根》2009,(1):33-36
《周礼》中记载:“及葬执纛,以兴匠师。”纛为何物? 《史记·项羽本纪》曰:“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李斐的《集解》对纛做出了解释:“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柱之。”蔡邕也进一步描述它的具体形制:“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黄屋左纛”作为天子舆制,不鲜见于后世的史籍。如石勒称赵王后,就开始了典章制度的完备,  相似文献   

14.
在《圣经》中,“蛇”有关记载与种类较多。在中文版《圣经》中,较多以“蛇”“虺”(中国古书上,或称蝮蛇一类毒蛇,或泛称小蛇,或指蜥蜴类动物等)或“毒蛇”等记载,其种类不够明确。而在英文版《圣经》中,有Snake(为蛇、爬行动物)、Serpent(为大蛇、毒蛇)、Adder(为宽蛇)、Asp(为阿斯普蛇)、Viper(为蝰蛇)等。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颇多描写“梨花”的作品,诗人尤好以“梨花”喻女子之白皙。例如《全唐诗》卷164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云:“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根据张为《本事诗》记载,《宫中行乐词》系李白醉酒后应唐玄宗之召而为,诗咏杨贵妃之雍容华贵。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6.
唐代少阳院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前期,太子居住东宫。玄宗以后,太子多随皇帝居住在大明宫寝殿旁的少阳院。 有关大明宫少阳院位置,一些唐宋史料记载不尽一致。李肇《翰林志》云:“翰林院又北为少阳院。”宋敏求《长安志》卷六《右别见》亦云:“内侍省、右藏库次北,翰林门内,翰林院学士院。又东,翰林院,北有少阳院。”  相似文献   

17.
朱熹《张栻神道碑》和杨万里《张左司传》关于张栻“绝嗣”的记载,盖指张栻没有嫡传子嗣,并非无后人;《宋史》之《度宋记》和《文天祥》关于张栻“有后”的记载,盖指犹子焕、炳等,并非亲生嫡传;清代多种《张氏家谱》关于张栻“后代”的排列,乃追宗认祖使然,多不足信。  相似文献   

18.
满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发祥的白山黑水地域,纬度偏高,冬天严寒,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满族的先人,早在新石器时代,便生息繁衍在这块辽阔土地上。满族的先世,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商周时的肃镇。《国语·鲁语》记载:周武王时,肃慎贡献“矢石”。《尚书·序》记载:周成王代东夷,肃镇派使来贺。(左传》载述周康玉说:肃慎为“吾北土”。可见,市镇是周朝北方封疆之国。在肃镇中,有的部落以农业为主,也饲养家畜;有的部落则从事渔猎。自有文字记载至今,肃慎已有3(:X)多年的历史。肃慎后裔的一支在汉魏时称为招娄。…  相似文献   

19.
陈清硕 《寻根》2004,(4):51-5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谚,原由北宋时期汴京(开封)的一句俗话“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经过长期的转化演变才形成的。据所接触到的古代文献,最早在南宋诗人兼地理学者范成大写的(《吴郡志》中看到接近此谚的记载:“谚日:天上天宫,地下苏杭。”之后,在明代来华的天主教士Trigault的(《行在考))中记载为“上说天堂,下有苏杭”。  相似文献   

20.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