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分析了目前我国刑事二审抗诉中在有关抗诉对象、抗诉效力、被害人请求抗诉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提出了完善的设想①人民检察院认为一审的无罪、罪轻等有利于被告的判决、裁定、决定确有错误的以及一审过程中违反程序的,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②修改刑事诉讼法第209条的规定,使法规全面贯彻对判决的抗诉效力原则,对裁定抗诉的效力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③最后,建议在被害人请求抗诉中设立听证程序,以充分发挥二审终审制对于被害人的权益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彭海青 《邯郸师专学报》2001,11(1):44-47,52
分析了目前我国刑事二审抗诉中在有关抗诉对象,抗诉效力、被害人请求抗诉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提出了完善的设想:(1)人民检察院认为一审的无罪、罪轻等有利于被告的判决、裁定、决定确有错误的以及一审过程中违反程序的,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2)修改刑事诉讼法第209条的规定,使法规全面贯彻对判决的抗诉效力原则,对裁定抗诉的效力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3)最后,建议在被害人请求抗诉中设立听证程序,以充分发挥二审终审制对于被害人的权益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诉讼活动,它是实现法律监督的具体方式和重要途径。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不仅使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错误裁决能得到及时纠正,而且使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能做到正确合法。它强化了法律的权威,保证了执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刑事抗诉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职权通过诉讼程序,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裁定要求进行改判的监督活动。它是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贯彻有错必纠的原则,准确、合法地惩罚犯罪,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抗诉工作的现状,分析制约抗诉工作开展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刑事抗诉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刑事抗诉与民事抗诉是我国检察机关实现审判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其目的都在于纠正人民法院不适当的或错误的裁判,保证司法公正、维护国家法制的正确实施与统一。但这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抗诉,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本文特对二者的主要差异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抗诉制度,有效地实现法律监督;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我国检察监督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探讨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对人民法院错误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的裁判提出抗诉、再审、出庭的对策,把“事后监督”改为“同步监督”,以及如何限制抗审级别,提出法律应赋于检察机关对抗诉再审案的权力和完善监督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刑事抗诉在司法实践中长期遭遇冷落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来自<刑事诉讼法>所设计的抗诉程序.分析二审抗诉程序中撤回抗诉制度和再审抗诉程序中指令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就如何正确适用有关对抗诉的法律条款存在许多分歧意见。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从人民检索院积极主动提出抗诉,但当事人放弃申请再审权时,应如何处理;人民检索院在抗诉活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1 名词解释 1)司法文书 2)法律文书 3)文书主旨 4)立案报告 5)呈请拘留报告书 6)提请批准逮捕书 7)通缉令 8)预审终结报告 9)起诉意见书 10)补充侦查报告书 11)批准逮捕决定书 12)决定逮捕通知书 13)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14)起诉书 15)不起诉决定书 16)抗诉书 17)提请抗诉报告书 18)纠正违法通知书 19)一审刑事判决书 20)二审刑事判决书 21)再审刑事判决书 22)刑事裁定书 23)布告 24)公告 25)一审民事判决书 26)二审民事判决书 27)民事调解书 28)民事裁定书 29)诉状 30)答辩状 31)辩护词 32)代理词 33)笔录  相似文献   

10.
杨毅 《当代电大》2001,(1):92-94
1 名词解释 1)司法文书 2)法律文书 3)文书主旨 4)立案报告 5)呈请拘留报告书 6)提请批准逮捕书 7)通缉令 8)预审终结报告 9)起诉意见书 10)补充侦查报告书 11)批准逮捕决定书 12)决定逮捕通知书 13)不批准逮捕决定书 14)起诉书 15)不起诉决定书 16)抗诉书 17)提请抗诉报告书 18)纠正违法通知书 19)一审刑事判决书 20)二审刑事判决书 21)再审刑事判决书 22)刑事裁定书 23)布告 24)公告 25)一审民事判决书 26)二审民事判决书 27)民事调解书 28)民事裁定书 29)诉状 30)答辩状 31)辩护词 32)代理词 33)笔录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诉讼监督权,但规定过于原则,大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主要以刑事抗诉为主,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抗诉模式的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不大、监督作用不明。应当明确刑事审判监督的目的和界限,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刑事公诉案件庭前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程序的准备阶段,包括公诉审查程序、庭前准备程序两个方面。作为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提前处理和分流部分案件等诸多功能的程序,应当建立单独的庭前审查庭,改程序审查为程序和实体审查并重,规范法院的行为,以确保当事人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论诉讼阶段刑事和解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的案件应当是经过公安部门立案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和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且案件事实已经查明,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愿意协商沟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表示悔罪与积极赔偿,以取得被害人及家属的原谅,使案件不必再经过复杂的诉讼程序而结案。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中的人民调解模式,实现了刑事和解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对接,体现了刑事和解的价值意蕴,既可以避免公检法机关在主持和解时的尴尬位置,又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贯彻能动司法。人民调解制度与刑事和解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人民调解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启动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然而由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审判程序,不符合控审分离、裁判中立、控辩平等等诉讼理念和原则。因此,应该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将启动主体限定为检察院,使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强制辩护制度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有重要意义,在人权保障的大背景下,构建强制辩护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应当构建全面的强制辩护制度,即在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程序中,没有辩护人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辩护,则刑事诉讼程序不能继续进行。这种强制是对公检法机关、对政府、对律师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构建强制辩护制度是人权保障必然的价值选择,也是重新确立律师应有的社会地位.改善律师生存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中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可界分为普通非刑罚处罚方法、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人民法院适用的非刑罚处罚方法和行政机关适用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普通非刑罚处罚方法存在功能缺陷,为弥补功能缺陷,应完善其体系,增加普通非刑罚处罚方法种类。教育矫正是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应有的功能,现有的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种类稀少,难以有效发挥教育矫正功能,应当增加其种类;特殊非刑罚处罚方法在适用对象、适用原则上均有不足,需要完善。行政机关适用非刑罚处罚方法有悖法理,应将行政机关适用的部分非刑罚处罚方法植移入人民法院适用的非刑罚处罚方法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不能对调解书提出抗诉,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调解书应被纳入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客体范围。  相似文献   

19.
撤回公诉是一个融合了检察权、审判权、辩护权等的课题,涉及到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被害人、被告人等多方诉讼主体。司法程序的存在与发展,与程序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撤回公诉在立法和司法上的诸多问题,与中心审判主体的定义和选择不无关系。该文提出了中心审判主体界定的一种标准,同时选择以控诉方和辩护方为中心审判主体,以期突破在以审判方和控诉方为中心审判主体的法理基础上而产生的现存制度和程序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在推导出撤回公诉制度的一些具体规则的同时,还论述了以控辩双方为中心审判主体来重构撤回公诉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确立了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强制作证、拒绝作证的处罚、证人补助(偿)制度,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立法指导思想的顾此失彼,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在认识上的偏颇,以及配套制度的缺失,可能让缺乏系统化和科学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发挥效用,其立法意旨难以实现.在《修正案》的实践中,我国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让证人真正出现在法庭上,让证人的当庭作证不再变成“审判秀”,而能对控诉、辩护和裁判都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