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体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一直是历代哲学家广泛探讨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之中。“体用”范畴在传统哲学中经历了长期的争辩、发展,在近代哲学中,“体用”范畴逐渐从本体论向价值观嬗变,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对鸦片战争至维新变法60年间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流露了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的“道”,学术界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成果卓然,但其“体用不二”的本体构建模式,并未引起应有重视。对此问题的发掘,有助于我们澄清中国传统哲学“体用不二”本体构建模式的源泉,重估先秦道家在传统哲学中的地位,由此把握传统哲学的精髓。一、“体用不二”本体观的剖析及其起源“体用”为中国哲学史上极重要的一对范畴,古代哲学在构建其哲学体系时,常以“有体有用”、“明体达用”、“体用不二”立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佛教哲学与宋明理学通过体用之辨而确立自己的哲学架构,一系列哲学范畴均是通过体用而建立起来的。但由于那种“贵体贱用”的体用论模式,导致了古典思想的形而上学取向,从而把世界还原为本个独立的本体的作用形式或显现形式。在古典形而上学世界观终结的明清之际,传统的体用论也面临看危机,王夫之把传统的“贵体贱用”的形而上学体用论转换为“相与为体”的交互体用论模式,从而实现了中国体用哲学的现代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6.
殷明耀 《天中学刊》2007,22(3):36-40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体、用概念被运用到文化冲突之中,中体西用命题提出阶段。这一阶段,体、用关系是散加的,体包括各种精神现象、伦常观念等,用则局限于船坚炮利。二是中体西用观念被突破,全盘西化论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西方文化开始获得与中国文化平等并逐渐取得高于后者的地位,中国最终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观念。三是中体西用概念在精神实质上的复归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体的外延被无限缩小,仅仅成为一种“态度”或精神作用,即“良知”,用的外延得到无限的扩大,成为囊括文化的一切现象的概念。体、用关系也由过去的散加转化为生成,即从体中生长出用来。体用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的变化,表明了中国人对文化认识的深入。  相似文献   

7.
原“体”     
“体”本作“醴”,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体用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二者是存在与功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古人治学很注重体用结合:儒家建立了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体系;魏晋士人则持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文学观;近代为挽救文化危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呼吁。  相似文献   

9.
贺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他对20世纪40年代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与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性评论,并创建了自己的"新心学"思想体系。文章通过对贺麟的体用之辩、文化体用观及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梳理,展示贺麟体用思想的辩证关系,以期贺麟的体用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科书的编撰一直采用“选文”模式,这并非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新创”,而是来源于悠久的中国“选文”传统。在“选文”传统中,遵循着“体用一致”的思维模式,而具体采用“以体定用”或“以用定体”两种选文方式。在现在的语文教育、教科书编撰中,“形式”与“内容”成了新的“体”与“用”,而人教版与苏教版这两套高中语文教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体用”分类范畴下的“选文”思路。为了不陷入“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现代学科分类“泥沼”中,苏教版秉承的思路或许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走向哲学是教育技术研究走向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必然选择。教育技术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走向哲学。文章通过对体系化教育技术哲学进行内容框架分析,确定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畴,同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创生了不同的传统文化和不同的传统哲学。对于自然或自然界的范畴问题而言。就是个案。文中主要从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这两个视角对中西传统哲学中的自然特质的差异作扼要比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然而,“意境”也造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对西方的贸易壁垒,成为西方文化很难接纳它的一个主要因素。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观念”的范畴,这个范畴也成为了康德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通过对其深层的解读,我们认为这两个范畴之间似乎在主体的审美鉴赏力上能够达到默契,即有其共通性,这为中国古典美学向西方引渡提供了可能,而且,这两个范畴及其张力对东西方的文艺学与美学的走向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4.
贺麟以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文化观予以批判性反思:从哲学意义的视角寻求文化体用关系的形上本原,分析论证文化体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体用合一"的文化观及实现体用合一的原则,并从实效性的角度制定出对待西方文化的指针。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以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为反思支点,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转向;但是,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文化批判中,葛兰西实现的是社会历史主体─社会历史客体的模式构想,其实质是近代哲学主体─客体建制模式在社会历史话语中的"翻版",社会历史实践的本体论基础又仅仅成为一个外在的"设定".这为真正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和路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学功能的发展绝非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过程,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可资遵循。在大学视域中,教学、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解释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解读就会造成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偏差与泛化,最终误读了"大学"。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是大学之"体",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是大学之"用",体用不二、有机融合,是大学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大学应专注于提高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品质,通过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品德高尚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与批判,以服务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毅、寇清杰认为,方克立长期关注中国新文化的体用问题,20多年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综合创新的文化观,方克立是其最有力的支持者、阐释者和发挥者之一。"马魂、中体、西用"一方面是对近代中国体用之争进行历史反思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运用张岱年综合创新论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的新收获。张允熠认为,"马魂、中体、西用"论是直接对张岱年运用体用观念阐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观或文化价值论的一种细化和发展,也是对张岱年"文化的综合创新"论在时代高度上的一次重新解读和提升,"综合创新"系综合命题,"马魂、中体、西用"论为分析命题。但这种表述方法也有需进一步推敲和完善其论证之处。刘仲林认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不仅要厘定马、中、西的价值定位,还要关注哲学创新所需具备的要素。张岱年也将文化的综合创新称之为"文化创造主义",并阐明了融会中西、激励精神、创发原则、应用科学四要素,这四要素皆可归结于创造精神。陈卫平认为,"马魂、中体、西用"是受到张岱年"综合创新"论的启发,是对其"对理法"的发挥结果。"马魂、中体、西用"作为对"综合创新"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得"对理法"真髓,不仅指出了三者在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各自的价值定位,也有见于三者既有长短又能互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能够拓展我们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庙里的神"通过文化与哲学关系的阐述强调了哲学的重要地位,"厮杀的战场"从哲学史的角度突出了哲学的自我批判,"花蕾、花朵和果实"在承继哲学批判性的基础上从辩证否定的层面进一步阐发了哲学的发展问题,"密纳发的猫头鹰"从正面指出了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所具有的反思性力量,"动物听音乐"则批判了哲学学习中存在的简单而片面的知识论倾向。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有助于我们突破惯常性的哲学理解,真正形成哲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能够拓展我们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庙里的神"通过文化与哲学关系的阐述强调了哲学的重要地位,"厮杀的战场"从哲学史的角度突出了哲学的自我批判,"花蕾、花朵和果实"在承继哲学批判性的基础上从辩证否定的层面进一步阐发了哲学的发展问题,"密纳发的猫头鹰"从正面指出了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所具有的反思性力量,"动物听音乐"则批判了哲学学习中存在的简单而片面的知识论倾向。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有助于我们突破惯常性的哲学理解,真正形成哲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