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行政区域划分为准,从府(州)、县(厅、州)两个层面对清代河南进士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清代河南进士分布区域广泛,但各府(州)和县(厅、州)之间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省域内进士集中分布于黄河沿岸的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豫东平原的归德府和淮河沿岸的光州地区,府(州)域内进士数呈现从府(州)治所在地向周边各县(厅、州)递减的地理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受到清代河南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和《元史·地理志》元朝除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地区外,分置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边远的个别行省外,这些行省都辖有若干路府州县。有的行省还辖有军(地方行政机构名)和安抚司(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名)。路府州县的隶属关系有若干类型。路可直属于省,府和州也可直属于省(即直隶府和直隶州)。隶属于路的府,称属府;隶属于路、或直隶府、或直隶州的州,称属州。县可隶属于路,也可隶属于直隶府或直隶州,也可隶属于属府或属州、安抚司或军。路可以辖府,府可以辖州,州可以辖县,但路不一定辖府,府不一定辖州,州不一定辖县。路可能直接辖州,不用府作为中间环节;也可能直  相似文献   

4.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191 2年 1月至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民国时期。其行政区划前期 (北京政府时期 ,1 92 7年前 )是省、道、县三级制。中后期 (南京政府时期 ,1 92 7年后 )是省、县二级制。清代 ,福建全省置粮储兼巡道 (兼辖旧福州、福宁两府全境 )、兴泉永、汀漳龙、延建邵 4道。此时“道”仅是省的派出机构 ,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民国元年 ( 1 91 2年 )废除旧道 ,以府州厅直隶于省。 1 91 3年 1月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此后…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后,对地方制度实行了一项重大改革。1913年,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府,改州、厅为县,县直隶于省。在各省之外,新建了四个相当于省的特别区:绥远特别区,原山西长城以外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内外盟旗;热河特别区,原直隶承德、朝阳二府和赤峰直隶州地,以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川边特别区,川边、滇边毗邻西藏等处;察哈尔特别区,原直隶口北道诸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八旗和绥远部分地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开始有“市”的设置。1914年,北京成立“京都市政公所”,1921年,广州设立“市政…  相似文献   

7.
【时空框架】 明代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六部一布政使司(直隶府州)一府(直隶布政司的州)一县(府属州);22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一都指挥使司一卫一千户所。  相似文献   

8.
清代统治者通过行政措施将以西宁府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纳入内地化行政体系,形成了"一府三县四厅"的政区格局。"厅"作为清代独创的政区形式在西宁府地区广泛设立,险要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民族构成、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影响这些厅的设立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9.
南县原称“南洲厅”,在清代末年当地人民习惯叫“南洲”。“南洲”本系清咸丰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至清同治末年,由于湖北省石首县属之藕池口溃决,大量泥沙随洪水南灌洞庭西湖,逐渐淤积而形成的陆洲。至于南县正式建置为南洲厅,据有关文献记载,约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至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之间。民国改元,全国撤销府、州、厅建制,洲、厅均改称县。关于南洲厅改称南县的时间,现据《湖南政报》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五月十五日所载:“民国二年九月,南洲直隶厅改南县。”后经民国至现在,历七十年,因袭至今,仍沿称南县。  相似文献   

10.
×××同学 :你好 !1 0月 8日的信收悉。从信中所谈问题可以看出 ,你勤于思考 ,对清代地方制度已有一定研究 ,很为你高兴。你信中所提关于清代直隶口北三厅以北地区与察哈尔蒙古的关系问题、顺天府与直隶省的关系问题 ,依我之见 ,全都说明清代行政制度具有“前近代”的落后性质。其具体表现 :第一 ,地方行政管理不是彻底贯彻地缘原则 ,而是采纳人口原则、文化原则。即如我在《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一文中评价中国古代乡村职役制度时所说 ,它“不是像现代国家那样 ,将人口管理建立在对于固定国土地域 (行政区划 )进行管理的基础之上 ;相反 …  相似文献   

11.
明建国后,经朱元璋及其大臣们的精心策划,调整全国行政管辖区,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洪武九年改元时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一级行政区设有2直隶,13省和奴儿干、乌斯藏、朵甘3都司;二级政区有府140、州193;三级政区县1138。 两直隶,即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南京应天府,称南京为直隶省,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又称南京为南直隶,北京为北直隶。南直隶辖今江苏、安徽之地,北直隶辖今河北。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  相似文献   

12.
清末十年,直隶省为解决开办新式教育所需师资问题而兴办师范。津、保两地开风气之先垂范全省,其余各府州厅县也大多开办了师范学堂。可以确定,终有清之世,直隶80%以上地方办有师范,初步构建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典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从秦朝开始,历代王朝均在此设置建制治所。镇远名称来源于宋代,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镇远作为府治是从明永乐十一年(1413)开始的。当时,明王朝设置贵州布政司(这是贵州作为独立行省的开始)贵州开省设置八府,镇远府是八府之一。清代沿袭明制,仍置镇远府,并在嘉庆年间扩大了镇远府所辖范围。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同时也足中国方志学的奠基者,对方志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地方志是在统一的中央集权下,以地方行政区划为单位,如省、府、州、县、镇、里等为范围,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民俗风土、人物、气象灾  相似文献   

15.
万历平播之役后,明朝趁势在播州旧地改土归流,于翌年置遵义军民府与平越军民府。关于平越军民府的行政建置,史籍对此记载比较混乱,主要异点是平越军民府到底是辖一州三县还是一州四县抑或二卫一州三县。文章认为,平越军民府原议设四县,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或将龙泉县还归石阡府。平越军民府不辖卫,有明一代,此府辖一州三县。  相似文献   

16.
略论地方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刘兰我国历史文献中,地方志资料非常丰富,现存志书约八千余种,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厅有厅志,州有州志,其他如县、关、卫、所、镇、屯等,也有志书。地方志是对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从自然到社会综合情况的记录,既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方志考稿》(甲集)(以下简称《考稿》),瞿宣颖著,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天春书社刊行。此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地方志提要目录书。全书分6编,依次著录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包括归绥道)、江苏八省一道方志600多种。所录省、府、州、厅、县志和乡土志,大多为清代顺治至宣统年间方志,少量为民国方志。  相似文献   

18.
文庙是奉把孔子的专庙。由于历代帝王的追溢,地位不断提高。儒林立子,更是顶礼膜拜,敬若神明,尊为“万世师表”,各地都建庙奉祖。明清时代,京。省、府、州。县。厅,各级政权所在地,都建有规格大小不同的文庙,庙门上挂着‘喀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牌子。新官上任,首拜文庙。春秋二祭,隆重举行。文庙非但是奉把孔子的专庙,更重要者是培养后生的场所。故文庙必须附设儒学(官办学校),储养人才,以为世用。而汉中府向来与附郭的南郑县,共同建一文庙,亦即同一儒学,而儒学又有府学(又称店学)和县学之别。因而府。县儒学,皆附设…  相似文献   

19.
<正> 清初,辰州府、沅州、靖州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属湖南布政使司,并移偏沅巡抚驻长沙。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设置流官代替土司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乾隆元年(1736)沅州升府,并置芷江县,六年改辰沅兵备道为辰沅靖兵备道,驻沅州。四十三年移驻镇竿城(今凤凰)。嘉庆二十二年(1817)析沅州府芷江县地置晃州厅,直隶布政使司。  相似文献   

20.
刘凤苞,湖南常德人,清代庄子散文研究家、诗人。同治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云南省云南府禄丰县知县、元江直隶州知州、大理府知府、永昌府知府、顺宁府知府等,后因事遭黜。晚年积极致力于地方文化与教育事业,撰修《桃源县志》,主讲常德朗江书院,担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一生与王闿运和王先谦等交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