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于2014年组织发起的,今年是第二届,活动旨在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出版质量管理专项活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了总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和中国编辑学会的指导与帮助,也得到了各出版单位的积极响应.2014年在举行颁奖活动的同时,主办方还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就“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专题进行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业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相似文献   

2.
审读稿件是目前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无论是编辑组织的稿还是自发寄来的稿件,都要审读,审读就是对稿子作出评价和提出处理意见,这是决定稿子是用是退,还是需要修改的一项工作。出版社实行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室主任复审、总编决审。审读稿件后,要写审读报告(也称审稿意见)。审读报告要对稿件的处理提出明确的意见。因此,审读报告是每一个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必然用到的一种编辑应用文体。审读报告是在对稿件进行认真、仔细、全面地审读之后写出的。稿件如何审读,这  相似文献   

3.
编辑主体情感与编辑文本审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定层面上来看,审读活动是编辑主体的情感活动过程。没有情感就没有编辑对职业岗位的价值及理想的追求,就没有对真理、真知及科学精神的热诚,就没有对人类进步文明的期盼和对传承、创新人类精神文化的追寻。编辑的情感特质渗透与显现于编辑的审读动机、审读心境、审读人格中,并对审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审读就是审查阅读,即经过仔细阅看,对审查阅读的对象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和创造性劳动.审读的种类有多样,这里谈的审读是特指编辑的审读.编辑的审读按审读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选题审读"、"大纲审读"、"样稿审读"、"书稿审读"、"成品书审读"等.可以说,审读活动贯穿于编辑出版工作始终.其中,"书稿审读"是编辑直接介入书稿的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帮助作者实现创作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编辑审稿误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稿心理是编辑审读文稿时的心理状态,它贯穿于编辑审读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制约着编辑的审读活动,影响着编辑的审读质量。审稿心理的优劣好坏是衡量一名编辑是否称职和优秀的一个重要"软件",在编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编辑的一些审稿心理误区,有助于编辑在审读活动中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起,出版参考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审”活动,自2014年启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业内人士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赞许声不断.主其事者欲锦上添花,编辑出版《优秀审读报告专刊》.此事很有必要,对编辑培养和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作为该项活动的热心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受嘱写几句话,也算是反映一个老出版人的心声吧!  相似文献   

7.
编辑应重视写审读报告时培育审阅完一部书稿以后写审读报告,是编辑的基本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编辑发稿量的增大,在一些编辑那里,写审读报告成f应付差事。“无政治问题,符合出版要求,可以出版”似乎成了审读报告的固定格式。其实,写好审读报告不论对出版社还是对...  相似文献   

8.
韩峭森 《传媒》2000,(11):10-10
报刊审读是报刊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同于一般报刊编辑人员对报刊编辑加工性的审读,它具有管理特性与功能.正确认识报刊审读的管理作用,掌握报刊审读的自身规律,是有效地组织审读活动,提高审读工作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岁末之际,第二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审工作落下帷幕. 业界向有评好书、评好单位、评好策划、评好编辑、评好印制,还有评好设计诸般评优传统,唯独少了评好审读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想业界之所想,急业务管理之所急,于去年举办首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优活动,开该评优类别之先河,填补空白,做了大好事,引来出版单位、管理部门,特别是广大编辑人员的褒扬.首届评优好比植下一粒种子,第二届便发出新芽,虽然仍显稚嫩,却生机勃勃,比之第一届,无论是参评范围、响应程度,还是送选作品(审读报告)质量,包括评委名头、水准,以及专业覆盖面都有了更明显的变化和提升.以参评人员的量级为例.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暨“规范撰写审读报告提高图书编辑质量”研讨会于2016年1月9日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召开.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还田,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专委会主任郭德征,各出版单位的相关领导、获奖代表和媒体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副院长范军主持.  相似文献   

11.
周振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著作家.本文以周振甫先生关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的《审读报告》为蓝本,谈谈编辑如何撰写《审读报告》.  相似文献   

12.
今天是已故毛泽东主席诞辰121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我们这么多的编辑出版界的负责同志,编辑出版界的优秀骨干欢聚一堂,为2014年度全国图书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中的获奖单位和获奖同志颁奖,同时举办“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的研讨会,很有意义,格外亲切.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4年度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暨“规范审读报告提高编辑质量”研讨会,我要对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点赞.同时,我建议要很好地总结这次活动的成果,认真研究现阶段中国特色的审读报告,让它成为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前,我们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现在必须要思考,我们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重要的知识和信息能传播、传承下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出版社怎么发展,怎么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里我提两方面的建议,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4.
刊社内部审读方式与效果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刊后资深编辑审读、刊后集体审读及刊前集体审读等形式,各有明显的利弊.针对目前刊期缩短、载文量增加的情况,提出采取刊前审读,购置投影仪用于审读会,复印审读稿存档的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审读质量、提升编辑业务水平及减轻责任编辑心理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简评]审读报告,是编辑工作中常用的、最见编辑功力的应用文。要写好它,首先取决于编辑人员鉴赏水平的高低。而且,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还要熟悉编辑业务。这里选载的是一篇关于编选性质书稿的审读报告。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完美无缺的高度,但它基本符合这类书稿审读报告的写作要求,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张安塞)  相似文献   

16.
郑帅 《出版参考》2021,(5):83-85
科技图书一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不仅需要图书编辑具有编校相关知识,更要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在图书编校质量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之下,如何提高编辑的审读质量是目前的关注重点之一.科技图书的目录凝聚了全书的内容和观点,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应是审读的关键环节之一.审读目录可以作为编辑审读工作的有效抓手,有助于编辑把握图书的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提高审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践行编辑出版的初心,为知识的传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朱滨龙 《今传媒》2007,(9):39-39
在2005年9月30日以前,报刊审读工作一直是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文件为指导.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以文件指导工作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2005年9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并实施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都在第四章"监督管理"中,以专门的条款谈到了报刊审读工作,把审读作为报刊监管的一项重要制度予以明确.以规章的形式来规范审读工作,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这既说明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也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开展审读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一内容被安排在"监督管理"一章,审读工作对报刊出版行为的监督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除去它的监督作用,审读工作对报刊出版活动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的服务功能,管理即是服务,虽说得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8.
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邓军文 《编辑学报》2006,18(3):223-224
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审读有外部审读和内部审读之分.构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机制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十分必要.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学术期刊刊社要有措施,对审读中发现的编排错误要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19.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就能产生的,它是在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如影随形于编辑活动的每一具体环节,编辑要在选题开发、审读加工、装帧设计、营销策划等编辑活动中牢固树立创新的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文 《编辑之友》1997,(2):61-62
审读报告又称审读意见,是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在对书稿的各个方面(包括内容、体倒、结构、语句、标点等)进行了垒面、细致的审读之后,报据自己所认知的书稿情况,从政治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等方面去评判书稿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书稿处理意见而撰写的书面报告。在当前的出版实践中,相当数量的编辑人员对审读报告写作的重要性和规范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这不过是履行一下必要的手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