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怀宇 《新闻界》2005,(6):126-127
“小资”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而流行至今,厘清从“小资产阶级”到“小资”的发展脉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知识呈爆发性生产和文献呈海量增长之后的重要阅读学特征,那么在当前这个被电脑和网络技术信息化了的知识经济社会.在这“轻阅读”、“浅阅读”和“泛阅读”行为广为流行的时代.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阅读率”的进行性降低趋势,如何才能客观理解发展中中国的时代特征,从而切实做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导读活动呢?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当今对文化的多元化诉求.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扣多元,并正在由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走向文化是消费商品的转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30年变迁,我国社会文化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混杂流行、精英文化的瓦解与大众文化的全面勃兴,发展到多元文化的世俗泛滥.我国图书出版也在这一文化变迁中逐渐从单一走向分化和多元,完成了图书从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到文化消费商品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典阅读、亲子阅读、班级阅读到分级阅读,中国正进入少儿多元阅读的时代。分级阅读是一种世界性的阅读趋势。据资料记载,1923年西方英美国家就有了第一个可读性公式,而分级阅读的历史则更长。在1776年美国成立之时,阅读教学一般是从字母表到简单短语然后直接跳跃到《圣经》。1836年,威廉·麦加菲开发了第一套供社会广泛运用的分级阅读标准,著名的“麦加菲读本”在1840年到1900年间,销售量超过了1.3亿册。20世纪20年代,西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级阅读体系,30年代的分级阅读读本才有了确切的分级标谁(比如,一个阅读“4”的读者意味着他是第四级)。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闻写作的叙事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60年代末,叙事学(Narratology)理论在西方兴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一理论在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典型的叙事作品,不仅要关注“说什么”,而且要讲究“怎么说”,因而它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也需要从叙事学理论中汲取营养,以不断丰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城市人到农村去与20世纪60到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差30多年,在我看来,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9.
翻译出版与社会历史语境是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在研究翻译出版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其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上海译文出版社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初出茅庐即锋芒毕露,三十余年来始终紧随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20世纪90年代的全面市场化以及21世纪以来由市场主导到多元分化的出版环境中一直处于国内翻译出版领域的领先行列.从译文社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质量翻译出版的背后所体现出的对于时代、市场以及社会品位等要素的高层次追求.  相似文献   

10.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11.
略萨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略萨全面走进中国;第二阶段为21世纪以来到现在,这一阶段略萨在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升温,进而走向经典作家的行列.略萨2010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使其在中国的传播开始由精英化、专业化转向大众化.而中国作家对略萨情有独钟,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批重要作家都对略萨的作品有不同程度的接受,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也深刻地影响了这批中国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讨论期刊可读性的意义 期刊起源于欧洲,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期刊的出现相对较晚,20世纪三十年代是我国期刊发展的一个高峰,据不完全统计,1936年全国出版的期刊数超过3000种。建国后我国的期刊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到了“文革”时期却跌入一个深谷,1967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已不足30种。“文革”结束后,我国的期刊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竞争三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民企正在上演“换帅”大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20世纪80年代起家的第一代民企创业者开始逐步退居幕后,1970年前后出生的下一代开始接过接力棒,走向“企业政治”中的管理、决策前台。民营企业开始踏上“换代”路程,“家族式交接班”成为新世纪新阶段重要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黎明 《图书情报知识》2006,(4):F0002-F00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华民族之优良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会失去智慧与希望。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凝聚智慧、提升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推动一个民族走向更高的文明。阅读是个历史的概念,更具时代色彩。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过“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使图书成为全世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使读书成为地球上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经20多年的“阅读”,最终于199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从此,每年的这一日,在世界的五大洲,在不…  相似文献   

15.
“知识付费”背景下的阅读,促进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革.例如:喜马拉雅“有声化知识分享平台”的出现,促使人们从“视觉”阅读模式走向了“听觉”阅读模式,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媒介不再仅仅局限在借助“用眼睛”阅读,也可以“用耳朵”阅读.这种“听阅读”的新形式,可以改变儿童传统中单一的“看阅读”模式,让儿童享受听觉上的“阅读大餐”,激起儿童阅读的新鲜感.阅读模式从单一的“看”,到静静地“听”,再到彼此建群,现场进行互动和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内驱力,促使了儿童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参与的阅读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图书出版业改革的背景下,民营书业首先进入图书发行环节,尔后渗透到核心的图书编辑环节,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几乎占据书业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王文利 《东南传播》2010,(11):48-50
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广播电视教育发端于一些无线电培训学校,20世纪三十年代广播开始成为高等院校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文革时期遭受挫折,“四人帮”粉碎后广播电视教育恢复发展。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许多高校开设各种广播电视本科专业或硕士研究生方向。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广播电视教育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阅读中国农村”(美)弗里曼 等著 陶鹤山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本书以中国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其领头人耿长锁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以后在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减租减息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到“大跃进”时的人民公社,分析了这先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这部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工运史论述从19世纪4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产生,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1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初创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档案学理论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漫长历程.从民国时期的初具雏形到建国后的步入正规,从六七十年代的独立、反思到80年代的恢复发展,从80年代中期的不断成熟到90年代的深入发展,直至今日,站在21世纪的阶梯上回望,我们可以说:中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已经驶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1]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学研究更是发展迅猛、成就辉煌,理论论著琳琅满目,研究成果难以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