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闻评论应该大众化(一)新闻评论大众化的内涵.什么叫新闻评论的大众化,或者说,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的内涵、要求是什么呢?我以为,新闻评论的大众化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主题上,应该贴近生活,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要为大众所接受.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曾要求文学艺术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大众性.新闻评论与文学艺术一样,肩负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中央宣传会议强调,新闻宣传要“改进方法,讲究艺术,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求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评论大众化正是向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任何一篇新闻评论,都是要让人看的,而且总是读者越多、影响范围越广越好.而阅读的主动权不在评论员、宣传媒体手中,而在读者手中.因此,新闻评论能不能影响读者,取决于读者对新闻评论的“满意度”.直言之,取决于新闻评论是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大家一看就想看,并接受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何秋红 《今传媒》2006,(6):59-60
提到抒情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散文,是诗歌,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评论。的确,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达意见性信息的问题,重在说理,强调逻辑性和理性,似乎与抒情性不沾边。评论要具有思想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评论要有感情,似乎并不被认可。评论界历来提倡“零度评论”,即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冷静分析式的评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光具备理性是不够的,适当的运用抒情性因素,可以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传播效果。(一)抒情性因素在评论立意上的体现立意关系到评论作品的角度和深度,抒情性因素在评论立意上的表现是作者怀着强烈…  相似文献   

3.
就地(市)县小报来说,目前新闻评论出现了“乏症”现象:一是缺乏作者,二是缺乏读者。使评论这个“重型武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有的评论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评论是以其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不强来确定是否引人关注。我们写评论,就是要在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抓住那些对广大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予以剖析、解决。这样的评论,才能吸引读者。就拿我们《襄阳  相似文献   

4.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评论作者的态度”,仅指评论作者对评论对象所持的态度.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偶尔会收到读者来信,对某篇具体的评论作品的文风提出批评意见,其尖酸刻薄有时竟使人震惊和不安.读者对评论文章表示激烈的意见,大多由评论作者的态度不当引发.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现在的评论,尤其是一些大评论的阅读率下降,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事实.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评论作者的态度存在偏差是其主因之一,读者对此提出批评意见是好事,虽然意见未必准确,但起码说明了读者对评论还是有所期待;如果评论发表之后,读者毫无反应,或许倒是评论的悲哀.  相似文献   

5.
评论说理,理给人听。因此,饱含感情的评论,能动人心弦,叩人心扉,更能吸引人、感化人、感召人。 文如其人。评论情是作者情的外露。新闻事件能否引发作者的正确观点、主张和充沛感情,并体现在评论作品中,这与作者的理论修养、感情素质和文字功底密切相关,因而评论生情(也就是作者生情)没有公式可以套用。但是,透视优秀评论作品,能够看出作者生情的轨迹,从中可以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6.
曹林 《青年记者》2017,(24):28-29
现在“融媒体评论”“新媒体评论”概念很火,不“新”一下“融”一下,不挂上“融媒体”的符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评论员了,那“融”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既有的分析,基本都是从载体、技术、渠道角度谈的,仿佛做个视频、开个直播、把文字变成影像、将观点弄得很花哨就叫“融媒体评论”了.我想从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谈“融合”概念,我理解的“融媒评论”主要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作者与受众的关系.传统的评论生产逻辑是绝对以作者为中心和主导的,而融媒评论的生产,则需要将受众视角融入并代入其中,带读者一起玩儿.新媒体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传播权利越来越从生产者转移到大众手中,评论的生产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简单一点说,就是评论生产逻辑中一定要体现与受众的交互性.我现在很少在传统媒体写评论了,更多把阵地转移到新媒体,如微信公号、微博和各种新媒体号,因此深知评论生产一定要善于融合受众视角.  相似文献   

7.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8.
广播中的评论员评论是指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它是与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在广播实践中,新闻评论基本上有两种播出形式:播音员播诵或评论员播讲。由播音员自己播讲的“口头述评”是评论员评论的一种,这一形式现在被许多电台广泛采用,也说明了评论员评论的兴起和繁荣。 广播评论员评论的特征可以从外部特征和内部  相似文献   

9.
著作权问答     
问:翻译外国图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首先要查明该书的著作权归谁所有。一般外国图书的版权页上都有一个版权标记(C)标名版权的所有人。在我国,一本书的著作权人在一般情况下就是在该书上署名的作者。但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作者的版权一般都转让给出版商,因此作品的版权往往是归出版商所有的。明确了著作权人以后,就要设法与其取得联系,签订翻译出版合同。如果自己没有办法与著作权人取得联系,可委托代理人或代理公司办理。从理论上说,翻译出版外国图书,是译者取得著作  相似文献   

10.
一、评论的组织与策划是充分发挥评论旗帜作用的重要途径评论是党报的优势之一.要发挥好评论的优势,离不开必要的组织与策划.邓小平同志1950年5月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报纸要实现领导的任务.在突出的方面要集中力量,有的时候用整版来登,用一个月时间,发一连串的评论、社论来宣传和贯彻.这样人们就注重了.有没有力量,不仅是质,也有量的问题.质是要准确性,量也要加大.各方面围绕于此,才有力量.”所谓“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发一连串的评论、社论”,在今天都属于组织、策划的范围.在邓小平同志看来,把评论策划好,是党报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党委利用报纸实现领导任务的基本手段之一.在这里,他不仅强调了评论策划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策划的含义及特点:一、时间集中.对某一内容,在一个阶段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突出宣传.二、在形式上,策划的评论表现为“一连串”,即成为一个系列,或意义上并列,分别阐述一个问题、一项工作的若干个方面,或意义上递进,不断深化人们的认识,把人们的思想引向报纸所要引导的方向上去.  相似文献   

11.
余刚 《新闻前哨》2014,(12):48-50
小评论,本文定义为篇幅在5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与篇幅更为短小的“编后”、“编者按”、三言两语的“点评”、一事一句话的微评论不同,小评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文章从标题、作者署名、正文直到相对独立的版面位置(专栏),具有完整的新闻评论体裁形式。这样的体裁形式,优越于那些必须依附于新闻作品的“编后”“点评”“一事一句话”等非完形评论,从而使小评论获得独立文章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忌“偏激”“偏激”,这是评论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有些评论的毛病,在于作者意气用事,言辞上失去节制。有的评论前头写得很好,论证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可是写着写着,作者火气上来了,笔下也就冒出一些过激的话。但这无以服人,徒令读者齿冷。  相似文献   

13.
人云新闻评论是画龙点睛之作。但其睛,有时不在面中,而在尾上。睛是否点好,关系重大。 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不重视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蛇足”之尾。有尾与无尾,应按评论文章的内容而定,而我们有些作者在文章结束时,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一个尾。虽为费心,也为“蛇足”之尾,因为有些文章的结论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正论部分,通过论证已把结论告诉读者,就不用再安尾巴。特别是篇幅短小的评论,论点较为清晰明了,论证亦严密有力,更应顺其自然,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4.
李艳 《今传媒》2003,(4):30-34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的报人。他写作的大量评论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和群众脉搏,而且在文风上别具一格。 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融入了新时代评论的现代气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研究范敬宜的评论作品,对于今天改进文风、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精神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第三节广征博引任何文章都免不了要“引经据典”。专栏评论也不例外。而且,正像我们在第三章讲过的,评论文章的要素之一是“论据充分”。因此,广征博引也就成了评论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广征博引,就是说引用是没有范围限制的,文(学)史(历史)哲(学)经(济),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经典著作,风俗民情,中外古今,家长里短,皆可引用,皆可入文。其原则是“为我所用”,能为自己文章中要说明的观点、问题服务。这里我们再以《拜金主义要不得》为例。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评论的重要性,说法很多。有“旗帜说”、有“第一小提琴说”、有“眼睛说”等等,足见评论的不可替代。就广播评论而言,其自身的优势也显示了它存在的价值:与新闻调查、解释性报道相比,逻辑严密,更具理性思辩色彩;与“脱口秀”、“说新闻”相比,条理清晰,说理透彻,更具权威性。评点新闻、揭示真相,反映舆情、引导舆论,广播评论威力不可低估。所以,南京新闻台在发展老牌节目《大家谈》(早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鲁迅说,“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因此,“我辈评论事情,总须先评论了自己,不要冒充,才能像一篇说话,对得起自己和别人。”我以为,这话不仅概括了鲁迅评人论世的经验,而且也道出了报刊评论作者所应有的文德和修养。所谓“先评论了自己”,自然不是说自己有缺点者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是说要在每篇评论中先都检讨一番自己。而是说,遇事先看看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想想如何去评论、要求别人。将心比心,表里如一,可以避免求全责备,苛责于人。倘若“冒充”完人,装出一副唯我正确或一贯正确的架势,只知训人,不知省己,自…  相似文献   

18.
书评作者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样的,各有其“情”(情感)与“理”(理性)。在书评实践中,他们的“情”与“理”也各有其作用。 书评作者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快的情绪,多方搜集其优点,予以赞扬;反之,对自己所厌恶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主观感觉,不由自主地多方挖掘其缺点和问题,予以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书评作者的情感活动对书评的影响、制约和支配的结果。书评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他们撰写书评的内驱力。他们一旦感到某一篇作品能扣动自己的心弦,与之形成共鸣时,就会激动不己,浮想联翩,若不命笔,就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9.
写评论苦,写评论难。苦在何处?难在何方?以自己16年的写作经历看,自觉苦在神思,难来灵感。“苦”往今来,一言难尽。“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虽没有多大建树,但常有作品在“大报”发表,常有作品获奖。那么,到底创作评论的灵感从哪里来?回眸自己经历,信手拈来四例,试以论之。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闻评论的语感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新闻事实或某种观念发表意见、与受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当我们阅读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新闻评论作品时,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内容,而是传达内容的符号——语言的时代感。我曾经与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论作者交谈,他不停地感叹“现在不知道怎么写评论了”。他所感叹的不是怎么理解所要论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受众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