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平 《江苏高教》2004,(2):84-86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建立符合新"纲要"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需要树立先进的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是课程创新开发、师生互动、优化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和标准,更应注重过程;体育教学应倡导"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弊端。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整体,着眼全局,对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性改革。依据所确定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应更注重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和前瞻性。课程评价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结构要遵循课程设置的规律,依据课程目标要求,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认为:湖南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具有教学指导思想混乱,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体育知识结构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等弊端.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体育课程要为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相似文献   

4.
从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初中各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实行,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到内容框架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体育课要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任务是找出传统体育课程体系中的种种弊端,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三个根本任务,如何做到系统的理论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三个任务"和"两个系统",必须从专业和课程两个层面共同解决.专业层面要科学设置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层面要做到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高中体育应该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促使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人大附中体育教研组在全面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基础上,积极推进篮球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适应学生发展的篮球三级课程体系,开发篮球校本教参.学校实施大单元教学,关注个体...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仍带着浓厚的传统课程的弊端,根据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商务人才"平台+选修"的"递进式"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该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商务核心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组成.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强高职体育课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对高职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岗位体能培养路径.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要改变重公共体育、轻岗位体能的倾向,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普遍性培养,又要注重岗位体能的针对性培养.分析岗位体能需求、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完善体育课程考评体系是岗位体能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涉及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结果即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三个方面。旨在发现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满意率较高的前三项依次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现有体育资源的充足程度、体育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满意率较低的前三项依次是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学生的运动参与、学生的社会适应。思考与建议:体育课程的实施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重点,对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注重大学生的需要并联系实际,考试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传统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亟待重构。当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结构不清、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不合理、课程实施保障体系不力、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依据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规律、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起课程目标结构"精准化"、课程内容"深度化"、课程实施保障体系"整合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过程"的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更好地培育高职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确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目标需要保持武术自身特征的原貌,还要符合体育课程的达标目的.有学者提出"武术教学学科化,拳种推广课程化"的思路,对于高校武术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武术课程体系还应该遵循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原则,做到精化拳种、个别优先、套路优美、技法互动、注重礼仪的原则,能够在教学始终贯穿武德教育、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是武术课程教育体现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体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是构建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健康第一"是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要树立的指导思想;体育健康理论目标、健康教育发展目标、体质发展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构成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这4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普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践的课程范式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复杂科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非线性的、整体的、混沌的、非机械决定论的世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调整课程开发模式,注重课程设计的情境性;更新课程内容,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非线性变化;转变评价目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通过调查访问和对国内各种体育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师体育课程改革的科研论文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了高师公体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因素,并予以整合、提炼,试图构建了高师公体课程体系基本内容,为学校尽快开展和切实实施新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新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七次的课程改革有重大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为六个转变:即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作的新课程体系,大胆走改革之路,是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国家教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规定各校必须开足开齐学科课和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诸方面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为学校确立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笔者认为,全面而系统的课程安排,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认真落实课程教学就是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要树立现代高校课程体系的理念;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创新性、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色。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应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医学常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军队院校军事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现行军事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通过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提出应从"育人"层次上,构建军事体育课程体系的目标与内容.根据合训学员培养目标的"身体心理"要求,针对当前军队院校军事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并提出了完善课程设置、创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日常体育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体系的三方面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7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发展的要求提出以下对策:一是课程理念要明确;二是课程内容要灵活多变;三是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要个性化和多样化;四要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及课程物资的投资;五要制定新的学生成绩科学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社会成员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要有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方面具有众多的优势。发展符合时代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要注重体育的“人文化”,组织者要注重师德的提升,实施途径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