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族移民与海南经济的发展陈光良海南岛持续不断的汉族移民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为了阐明汉族移民与海南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按照汉族移民的来源籍贯、职业构成和迁入后聚居分布的特点,分别以中原仕民、闽粤农工、渡琼客家、过海商帮为题材,大致说明这些汉族移...  相似文献   

2.
清朝建立以来,清政府先后对包括鸭绿江流域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了从封禁到禁中有驰,最后到局部开放的政策。自道光以来,汉族移民开始大规模流入鸭绿江流域,并在鸭绿江流域从事盖房建屋、开垦土地、伐木采矿等活动,鸭绿江流域也因此开始逐渐得到了开发。汉族移民对鸭绿江流域的一系列开发活动,使得当地的城镇开始兴起,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与此同时还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由此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止步不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咸丰年间终于暴露出来。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口稀少,遂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然后逼签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其侵占行为合法,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因此,清廷的封禁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高强 《历史教学》2004,(5):17-21
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由此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止步不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咸丰年间终于暴露出来.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口稀少,遂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然后逼签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其侵占行为合法,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因此,清廷的封禁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对东北地区实行弛禁政策,从而促使大量的关内汉族移民来到东北。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垦,达到了清政府充实边防、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由此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止步不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咸丰年间终于暴露出来。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口稀少,遂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然后逼签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其侵占行为合法,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因此,清廷的封禁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巴塘是川藏线上的重镇,自清经营川藏道以来,为康区南部通衢.汉族移民逐渐增多,与当地固有的藏族形成多元融合的局面.文章梳理了汉族移民巴塘的历史,探讨了汉族移民与当地社会互动的内在机制,呈现出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形貌.以期对今日汉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共生提供历史的镜像.  相似文献   

9.
明代贵州的移民种类主要有军事移民、民籍移民和仕宦谪迁三类,其中军事移民的数量最多,影响也最深远。笔者保守估计,明初仅军事移民的人数就超过一百万。一百多万的汉族移民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和民族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6,(6):108-112
古代甘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栖息的热土,同时也是从中原地区汉族移民边疆地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秦朝到元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级阶层的汉族移民通过多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地区,为甘肃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原王朝边疆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甘肃地区汉族移民呈现出持续性、不巩固性、类型来源的多样性和强制性与自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发展与改革与民国后期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并在政策制定、实施与变迁中体现和遵循着其特有的历史规律,回眸民国,以期总结得出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政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变化受到诸如经济、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中国,政策影响的痕迹更为明显。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耕地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同时,领导决策、个人意志以及特殊政治事件等对耕地变化也有非常明显的改变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走入市场经济时代,耕地表象上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向收益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事实上,是国家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城市发展政策,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进而决定和推动着耕地改变的方向及速度。同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国家通过一些保护性的法律或法规维持耕地不被过度改变。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方针的形态变化与教育本性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教育方针依据的“从上至下”的思想哲学及思维模式,使教育中的政治性趋向与教育的普遍公共性内涵形成内在的冲突,使教育方针被教条化和神圣化,成为不容置疑、不许讨论的精神戒律,从而抑制教师及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教育思想创造空间,影响教育本真目的的实现。而改变教育方针“从上至下”的思维方式,使其进入从教者的内心及现实生活世界,成为他们心所系、情所寄、思所聚、神所往、自愿依据和遵循的行为准则,似乎是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语言文化倾向与双语教育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美国就英语地位问题的政治之争长期影响着美国的双语教育政策。可以说文化的融入与同化、追求统一语言是导致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也表明语言是如何被看作一种权力的。  相似文献   

15.
自明太祖建国后,明王朝遂步走向强盛。作为大国,其外交上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周边国家。从洪武到宣德,明的外交一步步走向成熟理性化。期间,其外交既有连贯的一面,也存在不断调整变化的一面。明朝的外交通过不断的变化,充满着弹性且极富时代特点。有效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外交、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繁荣。文章从其外交政策的动态变化中,探讨其成功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公共决策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于公共管理性质与作用的重新认识,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也急剧扩大。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发展至今的新公民参与运动, 不断激发着人们的研究兴趣,并使公民参与成为当今公共决策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公民参与,并且经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公民参与对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扶贫方式的创新。我们由传统的扶贫方式开始转向“参与式”扶贫,变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为公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提高了扶贫政策的效果,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对探究中国高校少数民族现代招生考试政策的发端、制定今后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民国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倡导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少数民族招生考试采取了倾斜政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观念,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民族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入手,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和演进。结果发现:制度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考加分政策的产生;高考加分政策产生后的路径依赖使高考加分政策得以持续存在;而外界重大政治经济原因导致的关键节点促使高考加分政策发生改进。要想完善高考加分政策,必须立足于制度层次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文本层次。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