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曾伟姝 《科教文汇》2014,(34):137-138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研究渐渐聚焦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构建,同时,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家政治与民族交流当中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外国译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受到译者本身文化身份的束缚,他们的汉英文学翻译中出现的错译与误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2.
"似"与"等"的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译论各自所倡导的“似”和“等”翻译原则,都有其美学传统。本文从中西美学思想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入手,探讨了中西美学思想在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形式对等”和“形似”、“动态对等”和“神似”在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可以对其加以沟通,并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它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像“形似”和“神似”一样,“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也可作为英汉文学翻译的原则,以“等效原则”作为衡量的尺度。“等效原则”也是相对的,但应成为译者努力争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马丁·菲耶罗》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是阿根廷高乔文学的巅峰之作,被奉为阿根廷民族史诗。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至今已被翻译成世界上70多种语言。诗人何塞·埃尔南德斯用高乔人的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方言俚语丰富、戏言妙语诸多、地域文化气息浓郁,还有大量的比喻和双关修辞,语言特色突出。该文将以赵振江所译的《马丁·菲耶罗》中文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再现原著语言特色上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佟霏 《科教文汇》2011,(10):159-160
在纷繁多样的电视节目中,电视文艺无疑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审美上或感官上的愉悦,更能够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丰富的理性思考。文学和艺术领域里人们所喜爱的诸多门类,都可以在电视文艺中找到身影,而呈现在电视中的文艺作品,因为与电视的结合,更勃发出全新的更加诱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邹命贵 《金秋科苑》2010,(4):150-150
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会话含义的妥善处理,译者可以实现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6.
阮氏梅橙 《科教文汇》2020,(11):167-169
近代中越两国在文学方面有着较为相似的历史进程及转折阶段,而"现代性"正是中越两国文学在这个阶段中的核心术语,受到西方社会及文艺思潮的影响,中越两国在摆脱传统文化与文学束缚,要求社会及文学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而新的文艺思潮及文艺观念方兴未艾,这标志着中越文学走向新时期并逐渐融入世界文学潮流,通过探究近代中越两国文学现代化之异同及历史演进,对于中越文学之互相影响与借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彭俊生 《科教文汇》2011,(29):70-71
本文通过对《药》与《夜》中不同层面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比较,说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认真读名著,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8.
邹命贵 《今日科苑》2010,(4):150-150
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会话含义的妥善处理,译者可以实现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9.
覃天宇 《科教文汇》2014,(29):129-130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飘》,是文学艺术历史中的不朽之作。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乱世佳人》,电影对小说背景进行了真实还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解读,对象征意蕴进行了精确表达。《乱世佳人》上映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获得巨大成功,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电影艺术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0.
于大海 《科教文汇》2013,(2):59-59,66
文学创作中的基本母题之一便是父子母题,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父子关系大多表现为一种冲突对立的关系。由于中国人传统中对父辈的“尊”.使得子辈对于父亲有着明显的传统墨守、认同甚至是屈服,在与父辈的矛盾中,弱势的永远是子辈。  相似文献   

11.
杨淇斯 《科教文汇》2012,(25):143-144
文化适应性是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不同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必须考虑文化适应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本文根据不同文化主题与文化适应性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增强文化适应性的技巧,期冀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While literary works are often treated as museum pieces, an alternative Romantic/ Pragmatic aesthetic emphasizes instead the rootedness of all texts in lived experience.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texts may be approached as performances that weave together discursive and material elements, giving language to matter, both making, and becoming, "things that talk." Three authors are contrasted: Emerson uses natural objects as metaphors to complete his thought; Thoreau uses natural objects as mediators who enroll him to speak for them in the name of a wider ecology; Humboldt attempts to enroll nonhumans, namely cannibals, into the global civil community by asking them to speak for themselves. The resulting quandary unsettles the Cartesian boundary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subject and object; as scholars divided by this boundary, we must multiply our own relations, the better to understand the ties that bind us into the common project of building the Cosmos.  相似文献   

13.
欧雪  刘珍玲  戴晖 《科教文汇》2021,(11):173-175
在中国,斯坦贝克及其作品享有较高的文学声誉和研究热情,学者们对其作品的研究涉及许多不同的角度,特别是有关无产阶级的内容。然而,将斯坦贝克作品与中国相联系的论文成果却不常见。从与中国历史背景相关、与中国社会相关、与无产阶级精神相关的三大元素出发去分析斯坦贝克的作品,阐释其在中国久负盛名的原因,对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凝 《科教文汇》2014,(35):108-109
文学与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内外的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阅读过程是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英语阅读过程中经典文学作品重要性的解读,旨在说明,在英语阅读中通过学习外国文化,让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来了解外国文化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这样才是英语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对学生人文素质拓展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孙德春 《科教文汇》2011,(13):61-6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单体现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也体现在他的寓言作品中。在《苏东坡文集》中的《杂著》、《杂说》和《艾子杂说》中,有大量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作品按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反映了苏轼对寓言文学创作的用功甚多,对全面考察其文学成就是不可轻忽的。本文简要举例介绍这四类寓言作品,以显其一斑。  相似文献   

16.
蔡爱芳 《科教文汇》2011,(19):79-80
文选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所以,在教学时要从教材文选的注释入手,重视文选注释的研读,大胆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尽可能将文选教学和理论讲解进行沟通,以提高文选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霞 《科教文汇》2013,(19):99-100
本文以影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红日》为例,以英雄观的演变看平民英雄的释义;对平民英雄的形象特征,从其外在形象特征和小人物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通过话语地域性和不同叙事视角探讨影视作品对平民英雄叙事所采取的话语策略;与文学叙事作比较,以时空建构、情节设置、人物形象三个维度考量影视作品对原作的再创造。从以上四个向度窥看当今军事题材的平民英雄叙事,展示其在共时语境下对平民英雄价值内涵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18.
田谨昀 《科教文汇》2012,(17):86-86,90
本文先给伏笔下了定义,再简单地介绍了伏笔的作用,然后分别列举大量的实例论证伏笔在写作中的运用最后得出结论是——巧妙运用伏笔,会让文学作品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读之爱不释手,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主义文艺的讨论,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两方面,其中,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问题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中心任务。创作生产社会主义文艺作品,首先要理清学界关于文艺生产和市场关系的辨析,其次在明确“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从创作生产的基本立场、依靠力量、原则方法以及终极目标等多维层面进行探讨,最终使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有方向、有力量、有方法、有目标。  相似文献   

20.
鲍怡菁 《科教文汇》2012,(35):81-81,85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同一个文学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会品味出不同的情感.同样,同一个作品,在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阅历之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本文就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主题再探讨为例,旨在告诉人们,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反复地阅读和品味,并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对人生价值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