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师数学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师数学教育的现状归结为“一个下降”、“一个提高”、“一个不足”;给出了高师教学教改的“分阶段分流”方案.  相似文献   

3.
内容简介作者是近年来中国推广阅读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旗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5.
王十月是知名的“打工文学”作家。在近年崛起的“底层写作”浪潮中,“打工文学”俨然已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流。不过,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底层”作家所经历的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视野转向,而王十月曾经的“打工仔”身份注定了他的“底层写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下至上的视野提升,其实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一个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一个黑点。”“难道你没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的。”接着老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画有一个白点。“你又看到了什么?”“一个白点。”“太好了,”老师高兴地笑了,“无  相似文献   

7.
周敖影 《贵州教育》2010,(21):44-45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课本上册“生活中的透镜”中的“想想做做”让学生制作一个“模型照相机”,并且告诉学生“模型照相机”的制作方法:“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恰好能套人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厘米的凸透镜,在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  相似文献   

8.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相似文献   

9.
先来演绎一下“管理”的意思。“管”上面是一片竹林,这片学校生命的林子,只有一个“官儿”;再看“理”,学校这片林子里,只有一个“主”。由此,学校里真正享有“管理”的,应该是一个人——校长。作为管理者的校长容易吗?不容易。反过来讲,“管理”的“管”上面是竹子头,古时候“竹板”那可是打人的,这不正对着下面的“官”吗?“理”呢,那也是“擒贼先擒王”啊。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相似文献   

11.
“好课”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不是“死物”,不能用丈量“物”的方式去评价“课”,而应该在对话中不断协商出一个“活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施红雷 《陕西教育》2010,(11):50-50
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劳春燕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时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二个问题:“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丁回答:“兴趣。”第三个问题:“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需要什么?”丁回答:“还是兴趣。”可见,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14.
“全人化”理念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每一个”,指向“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2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一个少见的好标题:“老挝不老万象更新”。它充分发挥了修辞功用,收到了辞工意丰的艺术效果。“老挝”——“万象”,“不”——“更”“老”——“新”,对仗工整,读来铿锵有力。“万象”字面意思是老挝的首都,同时暗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状况”的意思。一词双关,一箭双雕。老挝是一个国家,而用“老”来陈述,实际上是把老挝当作人来写,老挝像一个老人历经沧桑,但没有衰老、没落的迹象。“老挝”是一个音译外来词,“老”并无实在意义,由“老挝”的“老”音义错位成“衰老”的“老”,承转自然,语意翻新,实际上要归功于“拈连”辞格。  相似文献   

16.
方静 《少年科学》2012,(1):19-20
一提起“玻璃”,很多人就会想到它“易碎”。这不,有人用“玻璃心”形容一个人很脆弱,用“玻璃花瓶”来形容一个人中看不中用。  相似文献   

17.
●亚里斯多德是希腊“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物”。●斯巴达克有“高尚的品格”,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杰斐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洲革命。”●“拿破仑在农民眼中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纲领。”  相似文献   

18.
“65号”是我们班的一个响当当的大侦探.而且还是一个不抓“小偷”的“侦探”。我们班有六十四名同学,怎么会冒出一个“65号”呢?看完我的文章.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教师在教课文《安塞腰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请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整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板书内容:“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茂腾腾的后生;好在变换的舞蹈。”“好一个”的“好”能这样理解吗?单从《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中的“好一个”看,貌似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好一个马屁精”之类的说法。难道也可以问“马屁精好在哪里”吗?笔者以为,“好一个”是相对固定的短语。与“好一个”用法相类似的还有“好一朵茉莉花”中的“好一朵”,“好一坛绍兴老酒”(《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3年第12期)中的“好一坛”等。  相似文献   

20.
翟文华 《考试周刊》2009,(32):151-152
优化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必须紧紧抓住一个“实”字。教风踏实,教学扎实;围绕一个“新”字,常教常新,新中有实;不忘一个“活”字,教法灵活,活中有乐;追求一个“乐”字,动中有乐,充满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在“乐”上做文章,从“新”上下功夫,在“活”上用力气,使“乐”从“活”来,“活”从“新”来。互相作用,相得益彰,真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