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6年8月24日,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逝世.在张家收到的众多挽联中,有一幅出自民国时期军政要员陈仪(时任五省联军徐州总司令)的手笔.上联是“功业本无双,忆当年列国兵临,献策时贤,半壁尤资保障”,表彰庚子之变时张謇积极奔走游说,促成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互保”,使东南数省免于动乱之局的功绩,这是张謇作为“国士”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张謇光绪二十(1894)年春“大魁天下”,光绪二十二年办大生纱厂,到他的政治生涯高峰不过两年,就突然汰出。论者一般认为“甲午”一战,“马关”一约,对他刺激太大,以至有绝望政治之慨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年,在张冬一生中可谓极为重要。这一年张善④十三岁,年初父丧,叵籍守制,长江宁文正书院。复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练团,四月《马关条约》签订,五月团练撤防;六月张签到江宁,张之洞留谈商务,七月“强学会”成立,张冬列名其中。十月活动南通、海】河的部事改革,至年底告彻底失败。这里选录该年张答关于捐事改革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初上台喜得奇才1900年庚子之祸后,李鸿章于临终口授遗嘱中,保荐了“拳乱”中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袁世凯,认为“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袁世凯家族》),荐其继任自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于是袁世凯于1901年11月17日,即李鸿章去世的当日,被清廷任命为署理(代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辖河北、辽宁、山东),而李鸿章的老部下周馥,于半年后入驻袁世凯的旧衙门,任山东巡抚,两年后调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关系全局、朝廷时时倚为左右臂的地位,可以说,…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不仅是西方列强渗透的重点,而且也成为清廷洋务建设的一个新中心,这使得湖北跻人"开风气之先"省份的行列.洋务派的后期代表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 (1889)出任湖广总督.此后,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晋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以前,除两次短期署两江总督,一次入京编撰学堂章程外,一直督鄂.  相似文献   

6.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7.
又是一个世纪之交了。上一个世纪之交,大清国的君民是带着奇耻大辱,告别旧世纪,走进新世纪的。一九○○年,二千人的八国联军,居然视数万清兵如无物,长驱直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和一大班后妃、王公大臣仓皇离京而去,京师沦陷、帝后出逃,这对于哪一朝代来说,都是仅次于亡国的大耻。穷极思变,到了这个时候,清廷的实际当家人慈禧,这才真正意识到要变法变制了。一九○一年元月二十九日,流亡西安的中央政府颁发上谕,宣布变法,稍后又成立了以奕劻、李鸿章牵头的督办政务处。这年的七、八月间,当时最负时望的两个封疆大吏——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接连会衔上了三道奏折,提出兴学育才、变更旧法、采用西法等一系列变法变制主张。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江楚会奏三折》。三折中的种种设想,日后便成了晚清新政的基本大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档案》2004年第9期上,我们曾公布了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所藏清末重臣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并加以分析。最近文物室又整理出岑的另外12份奏折,上均有皇帝朱批。其中除两份是无甚史料价值的请安折和谢恩折及一份推荐外交人才折外,其余都与清末重要的政治事件“丁未政潮”有关,现予公布。因有关岑春煊其人及“丁未政潮”的情况在前文已有介绍,此次仅在介绍文件背景时略加提及。(一)太子少保·头品顶戴·署理两广总督管广东巡抚事·新授云贵总督臣岑春煊跪奏:为新任总督抵粤,谨将微臣交卸日期暨赴沪就医缘由,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窃臣蒙恩…  相似文献   

9.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内阁史书、档册 ,其中《旗鼓牛录章京曹振彦因功加半个前程》、《两江总督阿山为跪请圣安事奏折》、《两江总督噶礼为查明两淮亏欠库银情由事奏折》,分别录自《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及《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有关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的档案 ,不仅使我们对其履历、出身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而且为研究曹家的旗籍变化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 ,康熙帝的有关朱批、朱谕及两江总督噶礼、两淮盐政张应诏、噶尔泰等的奏折 ,为研究曹寅亏欠巨额库银的原因及其弥补亏空的实情 ,提供了新的原始证据 ,有助于对曹家的败落及曹之所以获罪做出客观的评判。现予刊布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时。曾提到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其中之一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提出者,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这除了肯定张在历史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作出的贡献外,还含有提醒今人重视史鉴的意思。陈钧所著《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反映了史学界研究这一课题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以后,清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晚清社会的变迁从根本上讲是晚清工业化及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其直接原因则是这一时期清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变革。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推行了三次新政,即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本新政。这三次新政首尾相衔,代表了晚清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变迁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洋务新政,是晚清时期清政府采取的第一个变革举措。洋务新政使晚清社会发生局部变迁,是其初变阶段。洋务新政发生之际,正值清廷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中国…  相似文献   

12.
《湘报》《湘报》,系湖南最早的日报,创刊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898年3月7日)。报馆设在长沙小东街刘文恪旧宅(现在的中山西路)。它用毛边纸和四号字印刷,每日一张,一个月汇订成一册。内容包括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国时事、杂事和商务八个方面,由熊希龄创办,谭嗣同、唐才常主编。该报发表了不少宣传维新变法的论著,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进行了相当猛烈的抨击。如主张变法图强,提倡“西法与中法相参”,倡导“民权与君权两重”等,引起了当时洋务大臣张之洞的惊恐。他打电报给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指责“此等文字,远近煽惑,必致匪人雅士,倡为乱阶”。因而《湘报》于七月十九日暂时停刊。至此共出版一百一十五期。同年八月二日又复刊并  相似文献   

13.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相关链接】:“刺马”,是指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后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围绕着张汶祥的杀人动机,民间众说纷纭,清朝政府也始终都没有定论。100多年后的2008年,一部斥巨资拍摄的电影《投名状》在国内问世。  相似文献   

16.
【相关链接】:“刺马”,是指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后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围绕着张汶祥的杀人动机,民间众说纷纭,清朝政府也始终都没有定论。100多年后的2008年,一部斥巨资拍摄的电影《投名状》在国内问世。  相似文献   

17.
周玲 《兰台世界》2014,(12):157-158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艰难过程中,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导致某些有力人物从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以“状元办厂” 闻名于世的张謇就是其中之一。自1899年通州大生纱厂开车出纱始,张謇在江苏通海地区办实业、办教育的大举措即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研究其人其事的兴趣也经久不减,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 就举行了三次,收录论文231篇,可见,张謇研究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抗拒的学术魁力。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张謇研究专家,他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  相似文献   

19.
有关曾国藩之遗折,以往《曾文正公全集》等有关书刊均未见刊录,故有人认为曾氏由于在两江任所病逝突然,并无遗折上奏。近于我国著名钱币收藏家、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徐枫先生家藏之历史文献中。见到一件曾国藩遗折的抄件,该文件为墨笔小楷行书,正页签注有“曾中堂遗折稿,壬申二月晦日抄”字样,从文件的纸张、文笔及内容看,系曾国藩之幕僚于同治十一年二月末(1872年3月)抄存的。为了座实曾氏是否确有遗折,编选者遂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其中载:“同治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梅启照折,总督曾国藩因病出缺。旨:另有旨。五百里,二月初五日江宁发,马递发。”另注有“曾国藩遗折”五字。可见,曾国藩死时确有遗折上奏朝廷。因奏折正件目前尚未见到,现将此抄件刊录于此,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署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请仍严海运之禁以保江省民食事奏折乾隆九年六月初二日太子少保·署理两江总督·协办河务臣尹继善谨奏,为恭请圣裁事。窃臣于乾隆九年三月内,准福建抚臣周学健咨称:闽省环山背海,地窄人稠,民食未能充裕,专借海运流通接济。上年十二月,于奏报情形折内,附请暂准江浙商贾贩运米谷来闽,荷蒙圣恩俞允。倘遇江省出口商船带运米粮来闽,应由何衙门给照,作何报明闽省,以便飞饬沿海文武验明,令其进口发粜之处,相应移咨,定议见复。等因。并录送原折一件内开,邻省米谷,原应彼此流通接济,遏籴病邻,屡奉谕旨申禁。至于禁止带米出洋,原为防范接济奸匪,如果彼此省分立法稽查,何至透漏出洋?若因难于稽查,竟行禁绝,是犹因噎而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