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实业家张謇以好友张相文为纽带,通过参与筹建、运营西通垦牧公司而参与河套屯垦事业.在西通公司兴办及经营的过程中,张謇凭借手中掌握的经济及政治资源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西通公司的处境日益艰难,最终失败.这一结局说明边疆屯垦事业的振兴需要一系列条件的系统化配合,而不能仅仅依靠热情与感性.  相似文献   

2.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农垦公司一函海垦牧公司颁发给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民立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前身)的一张股票(以下称“垦牧股票”),珍藏在南通高等师范学校。该股票票幅约720平方厘米,编号为第488号,股值数额为450股,总计分地9900亩,并盖有通海垦牧公司总理张謇、协理江导岷印钤。它是一件颇为难得的民国时期收藏品,更是一段教育史的见证,其所附载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含义超过了票面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教育理念与张謇相似,1902年前已经在介绍西方近代教育和心理学、伦理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至二十九年十二月,王国维应张謇之邀,担任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教师,成为张謇创办通州师范的重要助手,参与了审订管理章程、审查教习讲义等开校事宜.任职通州师范期间,王国维成了一名学者、教育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从农商部注册看北洋时期民族资本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工商企业的注册,始于1904年(清光绪三年)。据1914年张謇主编《第一次农商统计册》记载:自清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经过农工商部批准注册的公司共四百八十八家。但是这个数字只占当时开设公司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若干新政策法令。在《临时约  相似文献   

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甲午战败时,主张兴办实业及革新教育。民国建立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等要职。张謇四岁时随舅舅进城到城隍庙玩。舅舅教他见了城隍爷要跪拜,但他进庙到神座前准备下跪时,神像突然倒了下来,把他吓一大跳。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张謇定非凡人,因为连城隍爷都不敢受他拜。张謇从小抱负不凡,读私塾时,老师出上联"月沉水底",他对以"日悬天上"。又一次,  相似文献   

6.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南通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光绪十九年出任崇明瀛洲书院院长,二十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总办通海团练,创办通州大生纱厂。宣统三年(1911)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张謇在水利教育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于1906年和1908年在通州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科和土木工科,1915年3月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年8月制定《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张謇兴办水利教育的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发展,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王斌 《湖北档案》2022,(2):56-59
<正>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1909年,任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张謇辞官回乡,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一批企业,倡导实业救国,新办新式学校,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同时,他还兴办了大量慈善及公益文化事业。张謇通过与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由“睁眼看世界”走向“放眼学世界”。他的国外朋友圈包括外国使节、商人、传教士、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张謇逝世90周年了.今天,人们来到南通,仍能见到张謇留下的许多事业,也处处感受到当地人对张謇的崇敬感激之情,然而很难想象90年前张謇逝世在南通造成了空白而引起人们的迷惘甚至惊慌,很难想象当时在江海大地乃至全国引起的震动.让我们翻阅当年报章,打开尘封的记忆…… (一) 1926年8月24日,《通海新报》的“南通新闻”于头条位置刊发了一则简短消息: 张啬公逝世志哀 张啬老病状昨(十六)晚忽变,即打强心针无效,于今晨八时势益加剧,牙关紧闭,知觉全失,延至十二时三刻溘然长逝.治丧处设濠南别业,已分电北京、南京、汉口、镇江、上海报丧云.  相似文献   

10.
黄菊盛 《档案与建设》2003,(3):35-35,39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鮞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说:“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他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在南通办起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范、农业等学校。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他派学生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即协助张謇、张鮞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  相似文献   

11.
王谦  王丹 《档案时空》2018,(3):13-1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资产阶级实业家.他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为了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和其他企业,又用工厂的利润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很大的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张謇上书清朝政府学部和张之洞,建议在北京创建合图书馆与博物馆为一体的“帝室博览馆”.然而清政府却对他的上书不予理睬,最后他只好自己在家乡南通创办了一座博物苑.  相似文献   

12.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13.
张謇先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者和热心提倡者,也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学研究者和奠基人。他开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是中国博物事业发展中的先锋。从此以后,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的设立开始加以注意,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也逐步为世人所重视,全国各地出现了兴办博物馆的高潮。在南通博物苑的影响和推动下,1912年北京在国子监筹办历史博物馆(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1914年在  相似文献   

14.
1923年4月28日的《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中国实业之进步观——无锡县》一文.[1]文章开头提到:"南通州为中国模范城,为实业繁盛之区,前篇已详论之.而无锡则为先进之城,且实业较他处更为繁盛,城中工厂烟囱林立,故有烟囱城之称.扬子江下游各区域除上海外,当推无锡为实业最繁盛之区."近代无锡和南通的崛起,分别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张謇有密切的联系.荣氏兄弟和张謇之间的关系,早年就有人提及.1929年编印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卅周年纪念册》的十一篇序言,有两篇提到了这一点.虞洽卿认为:"吾国之以实业名家者,南通张氏外,端推无锡荣氏."[2]裘科桴列数荣宗敬兴办的企业后,感慨道:"吾国自有史以来五千余年,工业生产之量未有若斯之伟大者也.同时南通张氏亦复名闻中外,与荣氏相颉颃之."[3]荣氏兄弟与张謇事业的起步,都与上海有渊源.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双方相互有所启迪和帮助,一度曾在吴淞合作兴办实业.在地方自治方面,张謇对于南通的贡献影响了荣氏兄弟.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说过,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被人们当作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大生的创业、发展史不仅是南通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愿意和善良、勤劳的家乡人民一起,纪念大生的120周岁生日。一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张謇日记记述:"五更乾清门外听宣,以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引见"。次日,"卯正,皇上御太和殿传胪,百官雍雍,礼乐毕备,授翰林院修撰。"  相似文献   

16.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理念》一书中提出:真正的大学必须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主要功能。因此,博物馆与大学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1683年牛津大学开办的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所近代博物馆,也是最早的大学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档案馆藏有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大生企业档案,其中大生纱厂早期档案于2002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申报阶段,我们对馆藏大生纱厂档案进行清理,竟意外地在数千卷的大生档案中发现了22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都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这对深入进行张謇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一、张謇未刊函稿的特点经初步分析,这220余份未刊张謇函稿有如下几个特点:1、时间跨度长。最早始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期的1898年,最末止于张謇逝世前三年的1923年,时间跨度长…  相似文献   

19.
1918-1924年,中国国内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张謇出于多重考虑,对时局高度关注,发表过各种看法和主张.每当战争前后,张謇便开展以“和平”为主旨的劝说和呼吁活动.张謇在开展和平活动中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士大夫,张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忧国忧民情怀;作为商人,张謇致力于维护商业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秩序;作为个人,张謇力图保卫南通地方的自治事业.  相似文献   

20.
1911年武昌起义后,苏南地区纷纷响应,迅速光复,革命军兵锋直至苏北地区. 张氏兄弟策动 通州和平光复 江苏的通州,于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宣布光复.1912年,江苏省临时议会议决废府州厅,省以下设县,通州改称南通. 清末,通州是一个偏处江北海隅的中等城市,相当于府一级的直隶州,下辖如皋、泰兴两县.其时,实业家张謇已在通州创办了新型工厂,同时又兴办了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