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展画  吴岩 《教育研究》2005,26(5):70-76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网络中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报道为研究材料,考察了面对群体负面信息,群体认同与社会评价对群体情绪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社会评价只影响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强度。具体而言,正性能力评价和负性道德评价对低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具有促进作用;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愤怒始终高于低群体认同个体。结果表明,高群体认同个体的群体内疚不易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低群体认同个体在受到负性道德评价和正性能力评价时,群体内疚体验更强烈;群体愤怒只受群体认同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研人员是社会成员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高层次人员的群体其思想道德水平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是科技人才的竞争,竞争的内容不仅是科学技术,更取决于科技道德的高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哲学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本文介绍了国内科技道德的现状,并结合当前科研学术评价体系的分析,对科技道德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道德就是指导和约束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客体,对于作为主体的人们是有价值的。道德对于个人主体和群体主体,都有着重要价值。道德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构建班级道德学习共同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建立社会道德学习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更多的时间,而在学 校内部建立以班级为主体的道德学习共同体却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对话构建道班级德学习共同体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强化践行意识,建立融洽的对话氛围,建立稳定的对话 机制,重视对话过程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群体在对话中的作用,面向共同体确定对话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群体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个体生命处于依赖与压制的关系样态,群体生命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形成了一种群体性道德范式,道德以及道德教育更关注群体生命层面,压抑个体生命的整体主义成为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尊重,个体从造反走向彰显,道德及道德教育开始关注生命的个体层面。从群体本位中走出,超越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以实现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共融。道德教育从培养“依附性”道德人格转向共生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涵盖着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并意味着对道德养成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等特征与养成教育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道德养成的实现.同辈群体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群体所提供的道德氛围、角色承担机会以及归属感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从众、摹仿、移情等心理效应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从责任伦理学的角度看,“群体失语”现象本身包含着道德悖论,人们本该作为却不作为。个人与所属群体之间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含混不清,造成“群体失语”现象的产生。明确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及其对行为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有助于解决“群体失语”问题。  相似文献   

9.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是美国最杰出的基督教神学家,也是新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与卡尔·巴特、爱弥尔·布鲁纳等人的共同努力,使以保罗、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等为主要代表的基督教传统教义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得以重新阐明,并能够与当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话.尼布尔本人所倡导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是美国基督教伦理学的主导潮流,活动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以及致力于正义实践的社会活动家无不深受此运动的影响.坚持个人道德和群体道德的严格区分是尼布尔对基督教伦理学的一大贡献,也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基本主张.这一区分标志着尼布尔与自由主义神学的分裂,也成为尼布尔批驳自由主义、和平主义等学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曹凤燕 《教育导刊》2007,(10):14-16
利用班级博客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德育的时空场域,有利于在真实的道德事件体验中培育品德,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和真诚对话,有助于学生在同龄群体中开展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勤 《江苏高教》2005,(1):90-92
道德建设是当今世界的普适性话题,它的特点不是以某区域推及某区域,而是社会成员共同的追求。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公民群体,这个群体的道德建设状况成为时代性的关注热点。因而,加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不仅要从为人类的文明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的高度来认识,更重要的还要从这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公民特点出发,找准着力点,以激发其主体道德意识,培育道德情感,引导选择道德行为,缩小“应然”与现实的域值差,营造生活道德环境,使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积极发展了孔孟儒学关于“仁爱”、宋明理学“心忧天下”的传统伦理思想道德,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群体主义道德观,阐述了为什么要倡导群体主义,群体主义道德观有哪些道德实践上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根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卢梭的著作为基础来考察卢梭的道德观可知:首先,卢梭区分了人的两种道德,一种是出自天然怜悯心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然道德,一种是社会状态下的社会道德,并认为后者低于前者;其次,卢梭也触及了社会状态下出现的群体、群体的两种道德、群体之间的规则和群体道德问题。自然状态下的群体规则是自然法,社会状态下则依靠基于理性的法律和制度,即人为法。在各自的两种状态下,群体道德均低于个体道德,但群体社会道德高于群体自然道德。文章还尝试对作为群体的国家之间的规则,以及国家内一个个群体所处的状态和规则进行考察与反思,同时对卢梭提出一点批评.并对群体道德低下的原因作了一点思者.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是与文本、与作者,甚至与编者进行无形对话的过程。此时,由于生活阅读的不同和表达初衷的差异,形成了阅读过程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正是提升主体式对话质量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当前针对如何解决贫弱群体生活现状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从“结构”和“人文”两个方面出发.具有结构倾向的学者崇尚制度与规划,追求结构的完善,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政府、制度改良.在这种方案中贫弱群体被彻底的“妖魔化”.相应地,以人文立场出发的研究,其“病态文化”的定位和“行动无能力”的论调又将贫弱群体“蠢钝化”,从而使得精英博得上位,成为学者眼中代替国家进行改良的主体.反思这些研究人认为,无论哪种视角都忽略了贫弱群体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潜力,使贫弱群体成为完全顺从他人的受动者.笔者回答上述问题,针对如何改善贫弱群体生活的问题,我国应当从贫弱群体自身出发,将贫弱群体回归问题的核心主体地位,鼓励自下而上地进行福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代研究生作为高校里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不仅会受到高校传统精神的影响,同时由于自身的参与,在相互交流和对话中,势必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群体精神。然而现实中这种群体精神却处于隐身状态,表现出内容与形式的不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青年群体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价值。对大学生群体当代价值的成功探寻,应坚持以社会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大学生成长的主体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以大学生群体当代价值的结构为路径;采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以整合社会与家庭的合力为主,构建支持体系的科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体验的视野中,独白是个人抒怀言志之生命叙事,与对话并不对立,但并不当然地导致道德学习主体的失语;独白式道德教育也不必然是自说自话、不听人言的道德灌输,如果过分地追求对话之形式,势必导致师生之间无意义的滥语.独白与对话互相交融,独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对话的前设环节;对话由师生的独白交互进行,教育者可以独白,道德学习者亦能独白,这些作为片段的师生各自的独白链接、融合而成道德教育的对话过程.故对话式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化地贬斥独白、消解独白,而要既倡导对话,又尊重独白,并努力建构一种让生命在独白中对话并在对话中独白的话语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蕴含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行为自律性的培养"三要素"能够对网络暴力未成年实施者所具有的三点道德误差矫治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需要加强网络环境规范性,培育未成年人纪律精神;发挥群体效应积极作用,提升未成年人公共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性,培养未成年人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网络暴力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网络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未成年人缺乏纪律精神、消极集体氛围导致未成年人对网暴群体依赖性更强、身处特殊发展时期未成年人自律能力薄弱,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出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偏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蕴含的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赖以及行为自律性的培养"三要素"能够对网络暴力未成年实施者所具有的三点道德误差矫治提供治理依据.具体来讲,需要加强网络环境规范性,培育未成年人纪律精神;发挥群体效应积极作用,提升未成年人公共责任感;提高网络道德自律性,培养未成年人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