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后来收入杂文集《准风月谈》,这篇文章是由章克标的《文坛登龙术》所引起的,但却一直无缘拜读章氏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重印出版了这本书,这当然是应该感谢的。书后还附录了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由该书的责任编辑龚明德先生专门写了《试读<登龙术拾遗>》一文,按照该书“出版说明”的说法,是为了“以助读者了解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 但令人惊讶的是,龚先生“试读”和“精心解释”的结果,却居然发现了“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簿之意,倒是很赞…  相似文献   

2.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在一干休所供职。翻阅《中国老年报》时常常能读到署名“陈鲁民”的杂文。调入总参测绘局工作后,一日读罢陈先生杂文后大声叫好。这陈鲁民到底何许人也!我的同事告诉我,陈鲁民就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陈教授。唉呀呀,原来是一个系统的,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采访了他。陈先生现为测绘学院政教室的副教授,杂文只是他的“副业”。可是这“副业”他却于出了门道,从1984年开始至今10余年的时间,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求是》杂志等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杂文1800多篇,获奖100多次,其中一等奖21个,…  相似文献   

4.
正20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本《中国杂文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有鲁迅杂文一章,文中提到鲁迅先生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留学的经历。但是,对此事,我只是耳闻,却无缘目睹。有人说,绍兴是周树人的故乡,而仙台却是鲁迅的故乡。这话不无道理。去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有机会访问仙台,一下飞机,虽然寒风凛冽,我还是赶紧去拜谒鲁迅先生的故居。仙台市位于日本本州岛,处于七北川和广濑川之间,近仙台湾,  相似文献   

5.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6.
讽刺,是杂文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特色。 什么是讽刺呢?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专门谈到这个问题: 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  相似文献   

7.
最近 ,上海作家朱亚夫先生推出新著杂文随笔集《杂坛徜徉录》。这次收进《杂坛徜徉录》中的百余篇文章 ,分为四辑 :“世象百态”是关注人生、评说世象的文字 ;“书生意气”大多是沉湎书斋、埋首书案的随笔和漫话 ;“鲁迅研究”则是研读鲁迅杂文的札记 ;“杂坛寻踪”是对杂文名家的专访。四个部分有议有叙 ,有评有访 ,是作者徜徉杂坛的感悟 ,潜心杂文的心得 ,其特色正如冯英子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 ,“我读毕全文 ,觉得亚夫同志的文章 ,很有一点赵超构讲的精神 ,立论虽严于斧钺 ,而存心则与人为善 ,看似怒目的金刚 ,而实质是低眉的菩萨 ,很得一…  相似文献   

8.
偶而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一本《我心中的鲁迅》,正文前面有四幅照片。出版说明中讲,编选这本书时,注意到流传较少人们不易找到的文章。从照片来看,可能也是按照这个要求选的。比如第三幅,鲁迅和肖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斯沫特莱等七个人在一起的照片,人们常见的已经被修改为只有五个人了,本书选用的这幅照片,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照片上另外两个人:一个是林语堂,没有指明;另一个说是杨杏佛,这就错了。编者根据的是1933年2月17日的鲁迅日记,  相似文献   

9.
正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做这两本书,过程中的甜蜜与辛苦  相似文献   

10.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出生于1935年的胡伯威先生比我大了二十岁,恰恰长我一辈,但读他的《青春·北大》我却备感亲切,丝毫没有所谓的“代沟”。因为他在书中详细回忆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火红的青春”,许多方面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例如,他提到的那么多前苏联歌曲我几乎全都会唱,那种单纯的思想也如出一辙。我们两代人的青春记忆,确有相当程度的重叠。但这并不是我认为本书前半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理由。我之所以认为本书前半部可以担得上“弥足珍贵”四字,因为后半部作者在北大求学、被打成右派的经历,虽然也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但毕…  相似文献   

12.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13.
常听人说,“贪官怕杂文”,其实贪官并非同一脸谱,也有贪官喜杂文。前些时候深圳揪出了一批贪官(该市南山区区委书记、区长、区人大主任被一锅端),其中的那位区委副书记、区长何初本不仅喜杂文,竟还是一位创作颇丰的杂文作者。 报道说,58岁的何,一向爱好杂文,目在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杂文集《咏竹》。书中的作者小传说:何初  相似文献   

14.
伊人 《编辑学刊》2011,(5):43-45
今秋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先生逝世75年的忌日。届时纪念先生的文章想必会多一些的。我无意于作应时的唱赞之文,却也不时在脑海里萦绕着一个问题:鲁迅之为"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鲁迅于其身后"被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拿到《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样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它和《偷影子的人》放在一起,给这"兄弟俩"合了个影(至于为什么不是"姐妹俩",原谅我只是被偷影子的小男孩萌到了).这两本书都是法国大作家马克·李维先生的作品,虽然做图书编辑也有几年了,这居然是我第一次做法国文学的书.  相似文献   

16.
起先,是一位晚生代作家向我推荐这本书。接着,我先生逛书店时带回了这本书。他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的独特的装帧。后来,他在为我的小说集设计装帧时借鉴了这本书的特点。再后来,我才看完了这本书。时间已是1999年春节前夕了。书和人一样,认识了不一定立即阅读,好书更常会这样。它挤在家中顶天  相似文献   

17.
我于1982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十多年来,尽管工作和职务都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停笔,写作水平由“小言论”到“中言论”,再到“杂文”,不断有所提高。这几年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稿几十篇,并有数十篇言论(或杂文)在征文评选中获奖。前不久出版了杂文集《世象闲品》。回顾十几年的言论写作,确有一些感受颇深之处。今仅将自己粗浅的体会列出一二,请各位文友不吝赐教。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写作中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言论作者,首…  相似文献   

18.
杂文创作说来话长,容我陆续成篇,慢慢道来。这次且说“三题”。一曰:什么是“杂文”?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不过,我们不去说古典杂文、文言杂文,只来讲现代杂文,白话杂文。现代杂文的奠基者是鲁迅先生。他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但如编年,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于是  相似文献   

19.
笔耕乐     
在生活中,青年朋友们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而我呢,却爱好新闻写作。屈指算来,从我写的第一篇小稿被采用至今,已整整5年了。这5年里,全国各级报刊电台已采用了我写的消息、通讯、特写、杂文等620篇,我也连续5年被《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新沂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五年的业余写稿,有耕耘的艰辛,也有收获的欢乐。1985年的秋天,我利用两个晚上写了一篇关于农村储蓄方面的稿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给《徐州日报》。出乎意料,这篇处女作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书架上添了本新书——《敬人书籍设计》,我把它与《书籍设计四人说》放在一起。两本书都是敬人先生华袞之赠,两本书出版时间相隔四年,变化之大,牵动了我思绪绕梁,欲语多多。但这篇小文,只能就《敬人书籍设计》的装帧创意略述片言管见以表祝贺。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行业、各学科都处于百端待举,拨帜易帜境遇。新世纪对装帧艺术家,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每个人都直面优胜劣汰的现实。吕敬人先生以其默默长奋发的敬业精神,给我们树起了一个胜利者的榜样。他的业绩已被称为“吕氏风格”。什么是“吕氏风格”?我以为《敬人书籍设计》画册所包容的方方面面,就是“吕氏风格”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