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枪为兵器之祖,太极螳螂门自古就对大枪极为重视。“莱阳三山”之一的李昆山先生的大枪堪称一绝,在1933年秋参加中央国术国考时,以其出神入化的太极螳螂门“十八枪”枪法名列全国长兵器第一,同时也获银盾一枚及奖状等,太极螳螂门大枪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记得儿时从师学武时,笔者曾与师兄对练过一套器械套路,名曰“单刀破大枪”。师父令师兄持枪,我舞刀。当时我就纳闷:刀法虽猛悍凛冽,但刀身终短而威胁面小,而大枪被人称为“兵中之王”,枪法变幻多端,且枪杆长而威胁面大,小单刀如何破得大长枪?师父自有师父的道理,他教我以偏身、拧腰、滑步闪避来枪以后,再以  相似文献   

3.
明代民间非常注重枪法,“尊枪为艺中之王”,认为“长技无踰于此”(《耕余剩技·长枪法选》)。所以各地枪法名  相似文献   

4.
枪为百兵之王,可见枪术在传统武术中的地位。历代军中皆以长枪为主,可见枪法的威力和便利。武谚有云:年刀月棍当时枪,即是说枪法最易学,学即能用,立竿见影。武谚又云:年刀月棍一辈子枪,则是说枪法易学难精,枪法中的堂奥需要人用一生来修证。  相似文献   

5.
朱伯伦 《武当》2007,(4):22-25
心意龙门十三枪乃武当山道总徐本善所传。枪长一丈二,也有一丈零八寸的。属内家大枪术。枪法简易,朴实无华,苍劲遒放。风格独异,悠然之道骨仙风盎现于其间,洵乃内家大枪术之典范。  相似文献   

6.
王资鑫 《精武》2004,(2):30-31
记得儿时从师学武时,笔者曾与师兄对练过一套器械套路,名曰“单刀破大枪”。师父令师兄持枪,我舞刀。当时我就纳闷:刀法虽猛悍凛冽,但刀身终短而威胁面小,而大枪被人称为“兵中之王”,枪法变幻多端,且枪杆长而威胁面大,小单刀如何破得大长枪?师父自有师父的道理,他教我以偏身、拧腰、滑步闪避来枪以后,再以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8.
车星辰 《精武》2011,(1):78-80
大枪,是中国武艺的至高点,被尊为"百兵之帅"、"长兵之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枪也经历了由车战、马战到步战的演进过程,但因其长大挺直的特殊形制和以扎为主的基本功用,故而在几千年的传承演变中比其它兵器保持了更多更原始的技术内容,很少受到花法武艺的浸染同化,这是中国古典武艺传存中的幸事。  相似文献   

9.
姬氏枪法源于六合枪众所周知,心意六合拳是以枪法化拳法而形成的拳术,在心意六合拳谱中《六合十大要序》中记载了姬龙峰先生的事迹:先生明末人也,精于枪法,人呼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以为:‘吾处乱世出可操枪以自卫,若太平之日,刀枪入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  相似文献   

10.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11.
张方 《精武》2004,(11)
大杆子源于古代长枪术,长八尺以上为大杆。习武世家教习子弟时,先要学习中平枪和圈枪之法,有一定功力后才能用大枪。明代以前的沙家杆子和杨家大枪都很见功夫,往往枪功练成了,周身的整劲就练出来了,再练习徒手技击就事半功倍。明代后,有武学名家根据六合大枪创立六合门,三皇炮捶门也是拳法、枪功各重一半,心意拳始祖姬龙峰更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  相似文献   

12.
浅谈枪术中的圈与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枪是古代作战的兵器之一,历史悠久。相传庖(禾羲)始造干戈,蚩尤继作五兵。周官释五兵为戈、殳、(卓戈)、酋、矛。《昭代从书·甲集·兵杖记》载:“实録曰黄帝与蚩尤战即有枪”。程冲斗在《长枪法选·长枪说》中审道:“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说明枪的前身是矛。在冷兵器时代,枪是一种很有威力的长兵器。它以其灵活善变,伏机制胜,出击神速的  相似文献   

13.
三皇炮捶拳门的大枪名为子龙大枪。又叫丈八枪或涨把枪。然而,不管其枪日何名,由于其度度可观,份量较重,劲力独特,故在武林中独树一帜,众口称奇。大枪,总长为一丈二寸至一丈八寸左右,重量在五至八斤左右。枪头为一尺二寸至一尺三寸,重量在一斤半至二斤之间。根据所得白腊杆粗细而定枪头重量和枪库大小。大枪的历史,据拳谱记载及调查证明,应与炮捶拳齐名。其用手、身法、步法、劲力皆与拳合,处处与拳理相通。故炮捶拳门老一辈常说:“练拳而不练大枪只会了一半,不谓兼全”。三皇炮捶第四代传人宋彦超字迈伦,在得此拳法  相似文献   

14.
《手臂录》是枪法的集大成者,枪法是武术典籍《手臂录》的主题,本文根据《手臂录》中有关杨家枪、沙家枪、石家枪、马家枪、少林枪、汊口枪以及峨眉枪枪法的比较和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了《手臂录》的七种枪法,分别从沙杨马、少林和汊口、少林汊口和马家、少林汊口和峨眉,以及石家和峨眉五个部分对《手臂录》的枪法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15.
张方 《精武》2004,(11):20-20
大杆子源于古代长枪术,长八尺以上为大杆。习武世家教习子弟时,先要学习中平枪和圈枪之法,有一定功力后才能用大枪。明代以前的沙家杆子和杨家大枪都很见功夫,往往枪功练成了,周身的整劲就练出来了,再练习徒手技击就事半功倍。明代后,有武学名家根据六合大枪创立六合门,三皇炮捶门也是拳法、枪功各重一半,心意拳始祖姬龙峰更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  相似文献   

16.
于志钧 《武当》2006,(7):26-27
陈家沟现在传习的枪法,仅有一套花枪,显然不是他们原有的枪法。1931年,陈家沟陈氏后裔陈子明携陈家沟拳械谱旧抄本数种出示,其中两册最重要:一名为《器械丛集·陈两仪堂记》;一名题为《文修堂本》。其中记载枪法若干,现录之如下:桓侯张翼德四枪上平枪(面扎)、右肋一枪(背扎)、下部一枪(丹田气海)、锁咽喉枪(面扎)。四枪对扎法一、彼用上平枪扎我门面,我进步从大门回引一枪。二、彼又用上平枪扎我左肋,我从小门背引一枪。三、彼从大门下扎我左腿,我依面避引一枪。四、彼又起枪往我咽喉扎来,我从大门引一枪。八枪对扎法一、彼方用枪从大门来扎…  相似文献   

17.
耿继善(1860—1928),字成性。河北省深州人氏。耿幼从形意拳大家刘奇兰,得刘之真传,与李存义并为刘之最著弟子。 耿于形意一门研究极深,功入化境。其形意大枪亦著称于世,在江湖上素有“粉面金刚耿大枪”之称,驰名南北。迷踪艺大师霍元甲对其武技尤服焉。霍氏在沪上初创精武会时,特邀耿前去该会教授枪法,霍称耿之枪法精妙入微,世之稀有。霍氏入室弟子刘震声曾求教于耿。  相似文献   

18.
漫话枪缨     
当动员舞动手中的大枪,做抡、劈、盖、拦、拿、扎等枪法时,我们便可看见一束红缨似一团乱窜的火苗,令人眼花缭乱。枪似游龙,红缨似火,煞是好看。那么,人们不禁要想:枪缨到底有什么用呢?难道它仅仅是一种装饰吗?  相似文献   

19.
由《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合刊而成的《耕余剩技》是一部重要的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倭刀法、河南枪法以及弩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苗刀、八门拳等传统武术流派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炳生 《武当》2015,(1):13-15
一、概述枪,古代称为矛,是我国古代兵器中的一种主要刺兵,素有"百兵之王"的称谓。自古以来,枪的形制种类繁多。宋代有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拐枪等;明代有长枪、铁钩枪、龙刀枪等;清朝有长枪、蛇枪、钉枪、钩镰枪、雁翎枪等。以上枪名大都是枪头的形状而命名。以枪杆的长短粗细不同,又分为大枪,花枪两种。故有"丈八大枪,七尺花枪,双枪六尺"之说。由于枪的使用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加之枪的制作简便,刺杀能力强,故自秦汉以后,戈废戟衰,而枪独存,成为古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即是在火箭,导弹异常发达的今天,短兵相接时,依然离不开枪的使用技术。足见枪在我国古代军事和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