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戏引".本文试对王实甫赋予崔莺莺的第一美(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美,大家会认为跟数学课挨不上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数学课有她独特之美,如严谨之美,对称之美,对应之美,等等.笔者在这里只说一种数学课之美——层层递进,且以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为例展开,这次评比的课题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第2节《命题与证明》中  相似文献   

3.
硕人之美     
从《诗经》中描写的美女,我们可以看到周代人的审美观。在众多美女图中堪称经典的是《卫风.硕人》,反映出周代崇尚身材高大健康之美,这与周代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也与周代生育人口的需要有关。庄姜还具有女子贤德之美,《硕人》虽未直接称颂庄姜的贤德,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映出庄姜深具美贤之名。《硕人》之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王维的《辋川集》和屈原的《九歌》组诗作一比较,主要从色彩美、意境美、情趣美三个方面探讨二组诗的特色。色彩美,两组诗创造的画面均纷呈多彩,浓淡相宜,与诗的意蕴浑然为一;意境美,《辋川集》多静美,意境空寂;《九歌》多壮美,意境廖廓;情趣美,《辋川集》追求的是幽静空寂,不与世俗同流的志趣.《九歌》写人神交融的和谐之美,体现的是现实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6.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荷塘月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足见《再别康桥》与《荷塘月色》之重要。有趣的是,《再别康桥》以"绘画美、音韵美、建筑美"之"三美"著称,而《荷塘月色》则以"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之"三美"闻名于世,二者一诗歌一散文,可谓教材中的极品。更令人称奇的是,二者在用词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其中的"悄悄"和"轻轻"就是典型范例,颇有意味。《再别康桥》中的"轻轻""悄悄"分别出现在  相似文献   

8.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0.
黄春建 《课外阅读》2011,(5):248-248
教学《桥之美》,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其美学特质:一,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的诗意美;二,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的图画美;三,引导学生鉴赏《桥之美》中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正>一、案例背景《再别康桥》仿佛一首优美轻柔的夜曲。诗人徐志摩用其独有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宁静悠远的离别情致。他那清新飘逸的风格和康桥优美静谧的自然美景在诗中融为一体。《再别康桥》学习的重点是: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手法对这首诗歌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这首诗歌,通过师生的交流,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对《再别康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2.  相似文献   

12.
黄永玉工笔重彩画作《山鬼》题材取自屈原楚辞《九歌》的第九首,从其画作中的山鬼可以感知纯洁之美、自然之美,更有一种恣意徜徉于楚巫山泽与天地太虚的豪放不羁的美。山鬼的美是公认的,而山鬼的美之根源,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上的求"真"与求"美"同样不可或缺,作为生物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渗透教学之"美",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结合《食物链、食物网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谈谈生物课堂教学之"美".1.内容编排之美一堂好的课堂设计要讲究内容编排之美.美的教学编排,可以让教师教学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让学生学习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在《食物链、食物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重点反复  相似文献   

14.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篇,也是《诗经》全集的第一篇,属“四始”之一。关于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约有8说,即:“美后妃之德说”“美太姒之德说”“美文王之德说”“刺时说”“妇德说”“美世子娶妃初昏说”“婚歌说”“恋歌说”。综合察之,当以“恋歌说”较为切合《关雎》本意。这的确是一首描写黄河边一位青年男子热恋采荇菜的“窈窕淑女”并幻想与其成婚过上和谐美满生活的婚恋之歌。其艺术审美价值甚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比兴美、意境美、结构美、韵律美与风格美等5个方面。其思想与艺术价值影响后世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5.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阿里山纪行》就是一篇美学价值很高的游记散文.我们在教学课文时应该利用文章中的美育因子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对于《阿里山纪行》美学价值的探讨,我们往往更多地聚焦于探讨它的语言之美、音乐之美、形象之美,如果说这些是这篇文章美的外在,那么情韵之美则是这篇文章美的内核.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努力创设和谐之美.和谐之美追求的是交相辉映之美,追求的是层次分明之美.《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极富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的特点决定本文的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品和谐之美”这一主线,从“欣赏外表美、感悟内在美、升华情意美”这三个层次展开,引领学生走进一片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叶子,让真情在反复品读、尽情倾诉的诗意课堂上生成、回荡,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叶子“美”所折射出来的哲理光辉,享受和谐所产生的意蕴美.下面,我想撷取其中的三个重点片断与大家其赏析.  相似文献   

18.
执教者采用“体悟法”组织《氓》的教学.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写作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情节丰富之美、情感变化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管窥《氓》的人物命运悲剧之美和自我觉醒意识之美.  相似文献   

19.
<正>美,是不灭的,因为她是永恒的。一、美之吾解本人认为美是可观、可闻、可触、可味、可悟、可人的意象或物象,可获得心身的享受。即"六可"说。"可"在《庄子·天运》里解析为"适合","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可"为适合、适宜、适应、适可、适中、适当等。故选择了《庄子》中的解析。二、美之吾读(一)"可观"者为适视也,为视觉享受观,谛视也。——《说文》。《国语·周语下》:"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1.景色之美可观中国长城,乃中华民族之魂、之脉、之根,是一部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冰心《繁星·春水》中小花的深邃内涵.冰心小诗中的小花是沐浴在爱之光中的善之花、美之花和哲理之花.通过小小的花儿,冰心让读者滴水知海,将《繁星·春水》中的三大主题:母爱、童真和自然诠释得淋漓尽致.冰心的小花儿外形谦卑,但内心高贵.小花儿带着冰心纯洁之心的温度,彰显了人性中的仁与爱,真与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