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本质主义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在17世纪得到发展,但因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而受到忽视,20世纪初采取了新的形式才获得极大发展。当代的反本质主义思潮主要由后现代哲学推动,与以往的反本质主义不同,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持一种极端激进的立场,主要表现在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罗蒂等人的著述言说中。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和阐述的重点不同,但都主张消解本质,强调异质性、多元性和个体性,方法论上大多从语言学的话语解构展开“拒斥本质主义”的批判工作。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一些观点和剖析视角还是很富有启发性的,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充满了自相矛盾,因而不仅招致各方面的抨击,也导致他们的理论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他除了从相继性、接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人道主义作为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分为伦理人道主义和哲学人道主义两个基本的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对人道主义传统的反思所形成的强批判和弱建构的双重维度,是在哲学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展开的,根本没有涉及伦理人道主义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哲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反人道主义思潮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李逵不是劳动人民与农民革命的代表,而是反法制、反社会和反人类的代表,对于劳动人民也没有深厚感情,是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上梁山,其行为属于造反而非革命。他漠视生命、不分敌我、滥杀无辜,以杀人为乐,既不天真也不烂漫,头脑更不简单,不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毫无可爱之处。因此,对于李逵的政治、道德人格总体上应予否定。  相似文献   

5.
马艳利 《文教资料》2007,(9):109-110
以福柯、德里达、里奥塔德、罗蒂及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家站在后现代视野中,高举反形而上学、反主客二元论、反人类中心主义旗帜对于后现代文明提出前所未有的反省、批判与控诉,其人学理论是后现代思潮的重要部分,对后现代人学观的探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本文力图阐述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法国中流砥柱的哲学家、文学家,福柯的文学观一直走在学界前端,《什么是作者》是他在法国哲学协会上的演讲,在这篇演讲文稿中,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并不在场的这一观点,和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不同,福柯更实际的提出了"作者功能"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自笛卡尔以来,主体问题始终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对主体的理解和定位的不同,特别是在后现代,出现了一种强劲的消解主体的倾向,譬如,德勒兹与福柯。德勒兹对主体的解构奠基于他的事件哲学、块茎说及伦理价值学说;而福柯围绕着主体的诞生和消亡对现代哲学史、思想史进行了历史考察,最终得出了这一结论:主体必将,也正在死去。并且,德勒兹和福柯在对主体这一概念的规定上、解构的重点内容上或者逻辑根据上,以及主体解构所使用的方法上是不同的。通过比较得知:后现代对主体的破与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化的,即定调的开端首先就是“无-有”“破-立”的生成悖论。同时,通过比较也使我们认识到:在20世纪,作为主体的人要认识到自身能在的限度及自己的“身位”,切忌骄狂地认为自身可以作为一切事物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四耕 《教育科学》2002,18(1):26-30
研究性学习是后工业社会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相适应的学民方式,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相对应,研究性学习亦具有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之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规范的转型以及教学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把葛兰西思想与福柯思想进行对照研究可以充分显示后现代思潮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与挑战.在政治上,葛兰西坚信团结的力量,把政党看作是"现代君主".他倡导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对构建积极的革命策略充满热情;而福柯则沉湎于各种越轨行为与性的体验,他拒绝政党政治,认为一切以革命的名义发动的政治行动都有陷入法西斯主义的倾向,他拒绝赋予这些政治行动以道德和伦理的正当性.在历史观上,葛兰西坚持黑格尔式的历史目的论,而福柯则以尼采主义者的姿态用系谱学反对历史主义的宏大叙事,强调历史的偶然性与外在性.在哲学上,葛兰西坚持意识自主的主体性哲学,福柯则对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持激烈的批评态度.福柯以激进的锋芒批评了传统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但这不能说明他已经超越了康德以来启蒙主义关于人之自由的哲学规定.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抛弃启蒙理想,而在于改造理性和主体的概念,从而引导更为积极的政治与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哲学界的一个热点,它以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为主要特点,给转统哲学理念带来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本文认为,非理性色彩是后现代主义的所有特点的集中体现,并着手从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和它与传统非理性主义的比较中进行论证,提出后现代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的延伸,并以此为据,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福柯的几部历史学论著的解读,剖析他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而揭示出他的历史哲学以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当代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历史哲学,它们都"抽去了科学和现代主义的根基",否定一切科学理性,否认历史学揭示历史真相和科学真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本世纪英美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构成了当代英美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两大领域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无实在论、非实在论以及准实在论等之间的争论是英美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戴维森的意义理论与达米特的理解理论之间的论战推进了当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不仅如此 ,这场争论还涉及其他哲学领域 ,并将对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尼采哲学具有鲜明的反理性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尼采对理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反对把逻辑、理性视作形而上学的根基,认为逻辑和理性都起源于非理性,反对把理性等同于人的本质,强调感官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其次,尼采主张用主观的相对的透视主义取代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否定客观的绝对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透视既然是多元的,那么世界也是多元化的,是无限可解释的。正是尼采哲学的这些特点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其哲学具有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政治哲学》是马克·凯利基于自身的博士论文而成稿的。马克·凯利认为关于该书的所有观点已经隐含在标题之中:福柯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是连贯一致的。马克·凯利同时认为该书包含了对于福柯的知识论、权力、抵抗和主体性概念最全面的理解。安蒂·莎灯马博士以章节为序,对马克·凯利完整地“将福柯的思想作为一个连贯的政治哲学来呈现”这一宏大体系做出了精妙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两位重要的哲学家,他们都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潮进行了猛烈批判,引发了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的复兴让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从逻辑学视角重估弗雷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把握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深入地思考"心理主义"的含义、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后现代哲学中,反辩证法问题是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西方后现代哲学的思想先驱尼采、阿多尔诺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德勒兹、德里达、福科、利奥塔、博德里拉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反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百般花样,之所以始终未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学派,其主要根源就在于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同反辩证法的立场紧密相联的;而西方后现代哲学的这种激进反辩证法倾向的大量出现,与辩证法科学在历史实践中的错误理解与应用导致严重历史悲剧或震荡有直接关系;不可否认,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反辩证法的多种思想中也包含着不少有助于进一步发展辩证法科学的要素或材料。  相似文献   

17.
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是生物学与物理学关系的两个长期纷争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逐渐地趋向了一致性。本文阐述了两者的分歧,分析了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提出具有更大解释能力的“规范论”,并简述了它的特点、层次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著名的反实在论者范·弗拉森在建立自己的建构经验论时,对科学理论作了语义学的理解,对理论的说明作了语用学的解释。从而影响了当今的科学实在论向修正的实在论转变,促成了科学哲学第三条道路的形成,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在当今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点击"反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俊超 《天中学刊》2003,18(1):88-9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及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为蔓延,它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这些荒诞、丑恶的思潮解构着人类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具有反文化、反人性、反理性、反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