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新闻精品生产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精品也好,获奖作品也好,是“可遇不可求”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精品是新闻工作者精心积累、精心创作的结果,“可求不可遇”。  相似文献   

2.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新闻研究》2012年第2期上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作为报人,我们盼望多出新闻“精品”,就像农民盼望庄稼年年丰收一样。然而每当收获的季节,我们才蓦然发现:“精品”的数量与我们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这到底是为什么?造成“精品”较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其中一个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问题。新闻作品是由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辛勤劳动的精神产品。因此,思想观念也就成了制约“精品”问题的直接因素。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一、盲目追求政治上的所谓高度,使新闻脱离了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5.
徐园 《新闻世界》2012,(5):12-13
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丈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是新闻战线出人才出精品的必由之路,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健康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编采经历,就“走转改”活动,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更加剧了竞争。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多出精品、快出人才”成为各家媒体的最高诉求。不少新闻单位把“多出精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然而。何谓新闻精品?目前已出版的几本新闻学辞典中,都找不到答案。笔者参考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关于新闻精品的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的竞争,如同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最终归结为能否出“拳头产品”。新闻传媒的拳头产品就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一张报纸实力与水平的象征。而要实现精品迭出,就必须在下述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广东顺德人民广播电台是县级电台,台内专职新闻记者、编辑只有5人,近年来频频获得广东新闻奖的各等奖项,小台是如何出“精品”的呢?“台小”意识强。顺德面积只有806平方公里,却穿梭着20多个广播频率的电波,一个县级小台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一定要强调新闻立台。而要使新闻“立”得住就一定要实施两个战略:一是新闻本地化,二是新闻精品化。如果精品意识不强,即使是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本地新闻也不可能做好;如果节目淡而无味、听众流失严重,就无法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力小”多学习。顺德台购买、订阅大量新闻专业书刊,让采编…  相似文献   

9.
一个企业,依靠出“名牌”产品占领市场;新闻媒体,依靠“精品”新闻赢得读者。为出更多的精品佳作,笔者认为记者要苦练几手“绝活”,主攻“四抓四求”。抓重头求分量重头新闻至少应具备这样的特征: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这种新闻或者最先向社会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或者最早提出一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49-51
时下,“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精品”这样一句被新闻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遇。这些人认为,在网络、通讯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些记者靠从网上扒新闻,从别家报纸上摘新闻,从通讯员的来稿上窃新闻,从新闻发布会上“剪”新闻。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9)
“出精品”首先要“正人品”文/湖北·吕道宁近几年,新闻界提出的“新闻出精品”这一概念,是新闻紧跟市场变化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给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它成为我国新闻界同仁的共识。人们知道,一个企业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叫不响,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同样,一...  相似文献   

12.
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而新闻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发现的竞争。“新闻发现力”如今已成为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如何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作为一名记者,一旦长时间写不出作品,或者即使写出了作品,但写不出精品,那人们在评说时,可能就会认为是在“新闻发现力”上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语言“奢侈化”与语言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新闻语言“奢侈化”是指新闻作品过度使用语言材料的现象,它包括“非常”型、言不符实型和泥淖型。这种现象,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还是较严重的。网络化信息化使写作成为极为省便的事,人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宏文  相似文献   

14.
《北京档案》有许多好看的栏目,但我最垂青的还是“点击新闻”。据统计,2003年《北京档案》有11个每期都登场的固定栏目,但最见功力的精品栏目当属这个初出茅庐就一炮打响、一路走红的“点击新闻”。说起“点击新闻”,笔者以为至少有六大特色:一是可读性强。“点击新闻”带给读  相似文献   

15.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给地市报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也产生了一批来自基层、反映鲜活的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的新闻精品。“走、转、改”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深化“走、转、改”首先要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正如刘云山所说,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正是...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17.
人们知道,一个企业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叫不响,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一家新闻单位,如果一年两年出不了几篇精品佳作,或上不了几个名牌专栏,在当前激烈的新闻宣传竞争中是很难立稳脚跟的。但是,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出精品固然重要,正人品却更重要。如果“人品”不正,文章就会偏离方向,写得再好也是枉然。所谓“作文先做人”、“文若其人”等等,讲的就是“精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 那么,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人品”?依笔者所见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品德、作风、正义、诚实,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这些年来,由于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新闻工作者在人品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为争版面发新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观察     
《青年记者》2015,(10):41
新闻采访是一种合同行为吗?如果是,又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请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的《新闻采访合同的基本原则》。怎样才能发现并采写出新闻精品?大众日报编委、特派记者组组长、经济新闻采编中心主任齐淮东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对此作了解析,请看《通“天气”接“地气”,增强精品发现力》。在当前报纸广告营收下滑的形势下,如何创新思路搞活经营,壮大报纸的影响力?生活日报的“山东好家风”  相似文献   

19.
从精品到精品群———关于提高新闻整体质量的思考“多出精品”,强调的是精,是多,不是出一个两个,而是出一些、一批,是新闻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从精品到“精品束”、“精品群”,是“多出精品”的内在要求自从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要求,精品,...  相似文献   

20.
周猛 《军事记者》2005,(10):27-28
军报历来有“抓问题”的好传统,刚刚获得2004年度中国新闻三等奖的新闻《22座“风雨亭”矗立北疆边防》就是军报数位记、编辑数年“接力”关注一个问题所结出的“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