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已经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要达成这一目标,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开发新材料作为化学材料的替代品是必由之路。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团队针对国际、国内节能减排、开发可再生替代品的战略思路,设立了“生物质复合材料”学科,王清文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从促进学科发展和推动原始创新出发,王清文教授提出了“生物质材料塑性加工”的学术理念,引起国际同行的共鸣,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经费支持,目前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出发,针对产业重大技术,王清文教授组织进行了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战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通过拓展生物质产业链条,建立“生物质一生物质材料一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新模式,并为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相关成果“木塑复合材料挤出成型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2.
《金秋科苑》2012,(17):105-106
由合肥工业大学主持研发的生物质成型与高温超焓燃烧发电锅炉技术,近日通过专家鉴定。据悉,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秸秆利用率,生物质能源大规模产业化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2):F0004-F0004
当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要达成这一目标,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开发新材料作为化学材料的替代品是必由之路。东北林业大学王清文教授针对国际国内节能减排、开发可再生替代品的战略思路,开创了“生物质复合材料”学科。他提出“生物质材料塑性加工”的学术理念,引起国际同行的共鸣。他带领团队进行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战略研究,提出通过拓展生物质产业链条,建立“生物质→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新模式,并为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展了开创性研究。相关成果“木塑复合材料挤出成型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政策、生物质成型技术的经济性、小型锅炉改造技术等方面,对小型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针对目前燃煤锅炉改造生物质锅炉燃烧时所出现的结焦,燃烧不充分,除尘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炉拱结构、改善给料系统、送风系统以及增加二次风系统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本文预测估计了生物质未来的潜力,其能量潜力可达到现今世界总能耗的180-200倍;在生物质能的各种转换技术中,沼气技术、生物质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利用;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固化成形技术已开始进入规模化生产;其余技术仍处于研制试  相似文献   

6.
杨峰 《科教文汇》2012,(12):76-77
本文以节能环保、低成本为研究目的,根据成型设备控制要求,设计出一种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包括电气原理图设计、电气元器件选型及PLC程序编程等。成型设备是制造生物质燃料的工作母机,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生物质燃料成型技术的推广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物质燃料的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由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特性较为特别,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燃料燃烧设备是影响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现有常规能源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自然界的第四大能源,生物质能是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的新型能源。生物质固化成型为生物质固体燃料是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一种常见方式。本文从生物质原料种类、成型工艺及成型设备三个方面以专利申请的角度来分析生物质固化成型工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成型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炉渣会影响燃烧效率,腐蚀锅炉,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炉渣进行电镜实验,揭示灰成分对锅炉结渣的影响,分析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结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木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的差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木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进行差热试验与分析,得出升温速率和样品细度的变化对致密成型燃料的活化能有一定影响。木屑致密成型燃料的活化能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减少。燃料细度队活化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升温速率和样品细度变化对木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的最大燃烧速率有一定影响。木屑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的最大燃烧速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增加显著。样品细度的增加也会使最大燃烧速率增加,但影响不显著,增幅很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生物质转化技术,分析了生物质转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解决生物质转化技术在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叶片泵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质量是衡量该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借助当今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引入三维建模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构建“二维设计-三维造型-快速成型-性能验证”四位一体的叶片泵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平台,能够提高学生对叶片泵设计和制造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洪浩  叶文虎  宋波  张显学 《资源科学》2010,32(11):2172-2178
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对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源收集、市场定位、应用推广方面归纳了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的特点,梳理了该产业发展所需经历的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三个阶段。指出该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龙头企业缺少扶持,提出中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市场重点在于替代分散供热市场中的中小型燃煤、燃油、燃气、燃电锅炉。以辉南宏日新能源公司为案例,分析了其建立在资源收集、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锅炉设计与配套、供热服务4个环节之上的产业链运行情况,提出依托中小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扩展中小锅炉区域供热市场,是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迅速产业化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型“圆外摆轮”动力机械结构;推荐节水型煤热解气化技术;推荐加拿大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吉百利公司寻求从植物中提取出的冷、热、麻口味剂;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属于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围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概述了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型加工技术,其次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挤出成型技术、注射成型技术、吹塑成型技术),最后讨论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对原料种类适应性强,项目规模灵活、可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在小规模下具有更好的经济性,更易于商业化发展,符合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我国国情。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燃气两方面,关键技术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及燃烧、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生物质气化热解及燃气利用等。我国分布式生物质能源技术目前主要处于进行技术完善和应用示范阶段,预计到2030年前大部分关键技术将基本成熟,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我国分布式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传统燃煤燃气替代、城镇/农村清洁生活能源供应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重点是服务节能减排战略,利用生物质实现部分替代工业燃料,减少燃煤/燃油带来的污染,同时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目前制约分布式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是经济性和可靠性,国家应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方面增加投入,将生物质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化为成本效益,推动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前传统能源匮乏的问题,探讨了生物质能源潜在开发利用价值及相关生产设备的现状,阐述了现有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的相关工艺特征;展望了生物质能源在未来能源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可能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09,(1):8
沼液的二次污染和经济效益低已成为现有沼气工程推广的瓶颈。近期,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韩捷负责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生物质工程的“沼气规模化干法厌氧发酵技术与装备研究”课题取得的进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第10期上。  相似文献   

19.
新专利选报     
KA11-01 氨基酸泡腾剂 KA11-02 天然β-胡萝卜素蛋白粉的制造方法 KA11-03 金银花药物保健烟 KA11-04 一次性纸制坐便垫 KA11-05 丙酸纤维素回料造粒工艺 KA11-06 钢塑复合管挤塑成型工艺 KA11-07 一种塑膜复合钢板模压成型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已落下帷幕。令人瞩目的材料领域的两项成果“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和“高性能碳和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打破了自国家技术发明奖设立以来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此外,在这次奖励大会上,材料领域捷报频传,“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等十多项材料相关项目获得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具有抗菌、交换空气及产生负离子的功能材料”等多项材料相关项目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