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鲁滨逊是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的一代宗师,其新史学派是战后美国新史学的本土渊源、新左派史学的基础和后现代史学的先声,鲁滨逊新史学输入中国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对此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为中国西方史学史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开路先锋,晚年致力于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史学研究的目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史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今天的史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创立的新史学对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梁启超史学思想发展形成的漫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史学理论的继承时期,新史学思想的酝酿时期、形成时期、完善时期。每一阶段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光辉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从传统史学转向新史学,另一次是叙述史学的复兴,形成今天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新史学"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状况对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自下而上的"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国际史学背景,并从比较教育史视角述评战后西方主要国家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学.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 史学思潮史学思潮是史学发展过程中在思想领域最活跃的表现,它最能反映史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前50年思潮迭起,或接踵而兴,或齐流并进,推动着史学的发展;后50年则思潮时隐时现,似无却有,影响着史学的发展。概括说来,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有三大思潮:“新史学”思潮、新历史考证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新史学”思潮 “新史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在20世纪的前三四十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金毓黻在40年代就指出:“倡言新史学之建设,始于梁启超,而何炳松尤屡言之而不厌。”①这确是指出了“新史学”思潮的主要趋…  相似文献   

7.
粱启超创立的新史学对近代中国的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粱启超史学思想发展形成的漫长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史学理论的继承时期,新史学思想的酝酿时期、形成时期、完善时期。每一阶段粱启超的史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光辉点。  相似文献   

8.
清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国新史学最初的实践形式,体现了新史学发轫之初历史书写"增其新而不变旧"的特征。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章节体、历史分期等新式编纂方式,注重文明史,显示了新史学的影响;但传统的夷夏民族观、帝王家谱式的政治史等叙述方式还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史学成为新史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资源。对新史学的研究,既要注意到其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也要注意到其对传统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言新史学是指20世纪初由梁启超所发起的"史界革命",其主要特点是对旧史学的破坏与承接,但其破坏占主导。新史学在对旧史学的批判过程中,同时也汲取了晚清旧史学中今文经派的思想资源,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新史学是对旧史学的全面批判与反动(破),但实际上新旧史学在思想资源仍有着继承和共享。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史学的奠基人,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至今仍有研究的价值,它不仅是史学理论问题,还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思考与探求。 一 梁启超早年以激烈批判传统史学闻名,其代表作是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他把旧史学的问题归纳为四弊二病三恶果,认为中国史学之所以不能象近代西方史学那样成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新史学范式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在西方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史学范式具有研究范围扩展、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强调史学家的主体认识作用、用问题史学取代传统的叙述史学等特征 ,它至少在研究的领域、研究者的主体性、叙事体例三个方面对外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史学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新史学”以来,中国史学的叙事性传统趋于萎缩,从而弱化了历史化的传播功能,因此,史学振兴的途径在于复兴传统的历史叙事,充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大众化消费产品的生产,同时应该建立旨在史学社会化的“应用史学”学科,并从学术机制上予以积极扶持。  相似文献   

13.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与活力。在西史东渐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关注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但对鲁滨逊等西方史学家的所谓"新史学"不以为然。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构建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之际,对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史学伴随着新与旧、善与恶、真理与谬误、进步与反动的论争,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建国前的半个世纪,资产阶级"新史学"取代封建传统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并走向成熟;建国后至"文革"爆发的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占据统治地位并一度走向简单化、教条化;"文革"结束至世纪末的20余年,中国史学在反思中复苏,逐步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史》是罗尔纲太平天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编撰体例,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所创立的“新综合体”,是对中国传统历史编撰体例自觉 继承和发展,这种体例不仅了新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新要求,而且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历史编撰的新体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欧中世纪是基督教处于“万流归宗“的历史时期,浸没在神学中的西欧史学取代了古典史学,成为宣扬上帝主宰人类命运的宣传工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世纪历史学的全面倒退,相反,基督教史学通过改造西方古典史学使之在许多方面的思想都具有创始性.它所开创的世界整体史观,历史进步史观以及历史时间观等史学新观念,对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基督教史学在西方史学史中应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史的最高成就。他的学术思想在整个乾嘉学术时代独树一帜。旧中国的史学体例系统到章学诚而完备,“史学”一名也从章学诚开始。他不仅提倡了“六经皆史”的理论,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而且继承发扬了史学“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19.
《墨子》一书以政论的形式出现 ,其内容却与史学关系密切 ,它表现出作者的历史观 ,并运用史实来论证其政见。该书还保存了上古历史以及先秦历史文献的重要资料 ,并记载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当代史”。  相似文献   

20.
尽管章学诚提出的“史德”,能促使史家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但尚不足以解释何以许多史家倾其一生研史、治史,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笔者以为“史德”的另一面,即“史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是这种情况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探讨了“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的原因,同时阐明提倡这种道德对现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