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凡是教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真是不会问问题——别说主动问老师问题了,就是老师提问,愿意主动回答的都没有几个。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为什么问比学重要?爱因斯坦的回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  相似文献   

2.
王冠 《下一代》2014,(9):46-47
1.成语接龙 格子里含有十个成语,从“学”字开头,到“问”字结束,你看出它们各是什么成语了吗?用拆线把它们连起来吧!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4.
学问     
18岁的炼红在育才学校读书。他兴趣广泛,学习又很努力,感到这所新型的学校与过去他读过书的地方不同,什么都新鲜,样样都想学,还特别爱提问。陶行知工作很忙,他平时住在北碚,来一趟“育才”不容易,要处理的事务很多。炼红见了他就要提问题,有人责备他不懂事。陶先生却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好比一个人,不能光有上半身,也不能光有下半身,要上下半身都全,才是完整的人。”炼红听了写了一首诗:“学问学问,既学且问。光学不问,半截理论。光问不学,一半是零。又问又学,真正…  相似文献   

5.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就“求学”.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有一精辟论断:“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短短12字,读来,朴实无华;品之,意味深长。尤其是对为学生打基础的小学教学各核心学科的教师而言.读来.品之,当可受到应有的震撼和启迪:求学问,为什么需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是否注重让学生学“问”、会“问”:只学“答”,为什么非学问?自己平时的教学能否致力于让学生求到真学问?  相似文献   

7.
陈飞燕 《考试周刊》2013,(99):91-91
在教学中。“不懂问老师”是比较流行的校园文化,老师、同学都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尤其是学生家长总是叮嘱孩子“不会问老师”。那么,“不懂问老师”是利是弊,值得我们深思;怎么启发学生“不懂问老师”,也是一门学问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问·学问     
我领悟到中国文字中常常把“知识”称作“学问”的一些道理,现在把它写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学”指学习和接受知识,“问”指提问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杨福家 《成才之路》2011,(4):11-I0006
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两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钱学森曾与他的导师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把他的导师气得摔门而出,但第二天,  相似文献   

11.
“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此二语道出了“做学问”与“学发问”之间的关系——只有学会发问才能做好学问,才能称得上有学问!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且试图从教学上加以改进,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老师总是装着一脑袋问题走进课堂,由主导的“灌输”演变为主导的“发问”;学生从主体的“被灌”演变为主体的“答问”。  相似文献   

12.
学·问·学问     
我领悟到中国文字中常常把“知识”称作“学问”的一些道理,现在把它写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学”指学习和接受知识,“问”指提问和追求知  相似文献   

13.
李彦秀 《宁夏教育》2005,(11):47-48
近期连续听了几节公开课,发现年轻教师特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上却大都不会“问”了,不善“问”了。“问”作为课堂教学无形的“软件”,其实有着很大的学问。  相似文献   

14.
从李政道对“学问”的解释说起李有爱前不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对“学问”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他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接着指出:“我们现在的学校的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  相似文献   

15.
幸萍 《现代语文》2009,(7):27-28
与所有课程一样,大学语文课也应重视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常言说得好:“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问”不仅是学生要问(请教)老师,同时老师也要经常提问学生,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要的,下面从提问的必要性方面来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问题,可将教师的“教”转换成学生的“学”.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问”.可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曾经有一位科学家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定有“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使课堂“问”得有“学问”,就得注意提问的有效性,驱除无效性。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19.
刘永东 《教育导刊》2013,(12):89-90
当今课堂教学中,较多使用经过年级集备组集体研讨形成的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然而在设计实施层面上,如何发挥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丢失了教学本质和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格,抓住本质,顺着学生思维进行穿针引线的做“学问”,把学与问耦合起来。可“先学后问”,即学生先自主或合作学习,教师通过问题紧跟着概括;或“先问后学”,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学生爱提问题.有些问题无意之中“考”了老师一把;有些问题则是学生故意出难题.想试探老师的智力、学问等。无论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考”问。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机敏地巧答,否则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