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本文中,我们把“桃、剑”与“菊、刀”都作为不同民族文化模式的符号象征。因此,我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只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模式进行比较,而不是着眼于“桃”与“菊(或樱)”两种植物的比较,或者“剑”与“刀“两种武器或工具的比较。 “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确,各个民族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例如,只从优点方面来看,德意志民族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个民族对于“白”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古代把“白”当做是吉祥、幸运的象征。中国古时候只是把“白”当做单纯的一种颜色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逐渐成为不吉祥的象征。汉语和日语关于“白”的认识的不同主要与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个民族对于“白”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古代把“白”当做是吉祥、幸运的象征.中国古时候只是把“白”当做单纯的一种颜色来使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逐渐成为不吉祥的象征.汉语和日语关于“白”的认识的不同主要与两国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9,(1):11-15
客家宁化石壁祖地说属于文化基因类型祖地说。作为客家祖地的"石壁",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古风犹存。它源于经由百越文化、畲民文化传承而来的禹夏文化基因,是"石母"和"祖地"二位一体的象征符号。就其溯源意义而言,它有利于突破古代王朝"蛮夷"分野的偏见,有利于消除以往客家研究中出现过的"种族之争"的影响,有利于还原如下历史真相:百越和畲民族团是华夏民族的南方支系,百越是畲民族团的历史主体,畲民族团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相似文献   

5.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和标志,是民族情感表达和文化传递的载体.在当下,民族文化符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的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文章试分析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的方法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壮锦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壮族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今,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日益资本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壮锦原有的符号体系不断被重新建构与阐释,一步步被编织为壮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以其根植与壮族文化土壤的特质,重构地方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被广泛地应用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广告也是文化的重要一支,近几年,广告中越来越多地通过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表现,而且大有席卷而来的趋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广告中的回归。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其商业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运用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刘三姐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形象象征,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象征,是广西民众记述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一个互动符号。刘三姐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的形式,利用中介因素互动、人际互动,在社会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来完善自身和寻求创新,以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逐步形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相似文献   

10.
象征人类学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体系加以探讨,主张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是揭示文化和社会的功能结构,而是对文化意义的探索和解释。该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认为,象征仪式实际上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秩序和道德秩序的一种构建,仪式意义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所赋予的;特纳提出象征符号不仅是意义的载体,而且直接参与或促成社会行动;格尔兹把文化看成由人定义和操作的符号体系,倡导从象征体系来解释人类行为。尽管在象征人类学内部有着上述不尽相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取向,但在研究宗旨、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方面有着作为一个学派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象征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的象征符号。了解这些象征符号,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象征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以一些常见的象征符号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来逐一阐述,以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象征。  相似文献   

12.
象征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的象征符号。了解这些象征符号,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象征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以一些常见的象征符号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体系分为两个层次来逐一阐述,以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象征。  相似文献   

13.
书法和抽象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域语境,属于不同的审美文化,其差异性是明显的,但二者在表现意蕴、排斥具象、形式语言、语言符号的象征性、隐喻性上有着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世界遗产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智慧和精神的象征,是人类生命记忆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基因库.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和民族文化教育直接关系到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教育部把世界遗产教育纳入部分中学教学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符号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和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凝练、选择和认同的结果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典型性、象征性的文化标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特质一种文化符号的确立,标志着一种文化通过专有的、特殊的标志被国人乃至世界所认可,所以当事物的发展进入到文化符号层面,就达到了象征凝结和自觉认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认为性别研究指涉的仅仅只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其实不然,性别问题实际上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相纠结,因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其意义就包含在一系列的符号结构及其互相关联中。性别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它实际上内在地、本源性地决定了社会文化系统的运作与意义。性别研究实际上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和结构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旅游促使旅游者处于某种"阈限"期,从而使游客归于其"生命维持体系"的"朝圣"结构当中。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然而,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号与结构的"神圣性"。我们只有从"非我文化"或者是"文化异体"的角度,从全面的人文的、综合的角度考虑民族旅游的价值,才能做到民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与和谐。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符号与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通过符号与结构体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安排来实现旅游开发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都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两者经常在翻译和文化交流中被相提并论。但二者无论是形象还是象征含义都差别显著。本文试图从文化成因的角度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以加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南方和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地区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南牛和北马则是二者文化的象征符号。历史上不同的民族或与牛关系密切。或与马形影不离,二者所蕴涵的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写真。  相似文献   

20.
对“ ”符号人们十分熟悉,几乎遍布全球的这个“ ”符号的含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差异,但就我国而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描写太阳神的图形作为其母体的”。“ ”符号从远古至今之所以没有因岁月的变迁所湮没。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曾经流行,表明它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有其特殊的内涵。“ ”符号最早为人类所奉的太阳神或火神之象征,后指梵文喻‘胸部的吉样标志’,……属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使用或正在使用这个符号;就藏民族而言,“ ”符号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即顺时针“ ”和逆时针“ ”,分别代表佛教和苹教。如今“ ”符号既象征吉祥,也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