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已出的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孔子而不是邓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的正名理论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关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为政治伦理服务的传统,他提出的“名实”关系问题发起了延续几百年的名实问题大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3、《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其内容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规律等各个方面。文章最后一部分对“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的四条主要论据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指出:1、“邓析早于孔子”一说不符合史实;2,《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列为名家之首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位逻辑学家;3、现存《邓析子》一书,不能作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的论据;4、邓析并非就逻辑而讲逻辑的纯逻辑学家。  相似文献   

2.
法家先驱管仲、子产、邓析和叔向等人.都对“礼治”作过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管仲强调“四维”、“八经”;子产折中于札法之间,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叔向坚决维护传统的“礼治”.邓析则“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们的言论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自己的思想纲领,而且墨、道、法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主要探讨“义”的起源问题,认为“义”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通过探讨,使读者认识到“义”作为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原则,是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4.
论刑名之学     
本文以汉魏间“刑名”之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于中古哲学与文化的深刻影响为核心进行了整体讨论。“刑名”之学在汉末魏初成为众多学者的思想共识,其在哲学理念上以严密的语言逻辑、准确的名号界定、完善的制度建设为思想核心,成了当时儒家、道家、法家等各方人士的共同思想倾向;其哲学认识论在于:人的终极认识能力是存疑的;因此,人在认识上应以现实事务为重;人在现实事务的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应当注重逻辑处理与制度安排。这种哲学理念上的怀疑、批判、思考、创新与整合,促使了中华中古哲学理念在更深层面上的“百家争鸣”。这种重新整合促使中古哲学与思想文化在上古哲理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务实”(儒学刑名学,注重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建设)与“务虚”(玄学,注重个人与家族自由及社会文化建设)这两种理念,使得中国哲学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趋向又促使佛教与道教在中古哲学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在认识论与真理观等理念上丰富、深化了中华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确答案是A周公。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其代表是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思想,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管仲法律思想是。明德慎罚”;邓析是先秦名辩思潮的创始人,其思想的主要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孔子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仁”、“礼”。  相似文献   

6.
反讽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的角度探讨反讽问题。反讽是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反讽原则使说话人能够给自己不礼貌的言语披上一层礼貌的面纱,从而既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反讽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7.
“合作原则”是会话交际的逻辑。领导者为了更好地领导群众从事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实施言语行为时,始终遵循“合作原则”。《邓小平文选》是领导语言的范例,体现着合作的思想。这说明“合作原则”不仅可以解释一般的会话,也可以阐释领导语言,或者说领导语言同样可以找到支持“合作原则”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从蒙古学家普遍承认的蒙古人的“狩猎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文化哲学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古代蒙古人的思维模式,从文化哲学角度上说,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从原始思维角度上说,是以“崇拜心理”为背景;从经济角度上说,是以“狩猎文化”为生存;从逻辑角度上说,是处在“前逻辑”或“原逻辑”阶段;从思维模式上说,是以“亚细亚思维模式”为思维结构.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凡是宗教信仰以及古代崇拜形式都是唯心的。古代蒙古人的原始思维萌芽过程,实际上不是严格逻辑或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模式,而是以不同时代为背景的崇拜符号中的原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皆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指导思想。道家以“道”为逻辑基点提出自己的政治建构。“道”是不可名的,由于“道”缺乏逻辑构成要素,作为一种政治哲学,道家思想未能取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最终道家学派分裂为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因此从“道”形而上的逻辑角度探析其原因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深意蕴。本文试图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角度、“每个”代表的思想的角度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角度,揭示这种哲学意蕴,以利于人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