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晓旭 《文教资料》2014,(18):18-19
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阿城的《棋王》中,主人公"吃"的情节虽不作为第一重点描写,但细节刻画都入木三分。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主人公对"吃"都有一种虔诚的心态。但是不同的是,相对于集中营,中国知青整体的生活条件稍微好一些;索尔仁尼琴和阿城对主人公"吃"的叙述方式也有所不同;两篇作品中的"吃"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关系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3.
李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40-41,122
《老子》与《圣经》是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部伟大杰作,然而,两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其中对"是非"价值论的共性论述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尝试分析《老子》与《圣经》在"是非"价值论方面是如何进行类似论述的,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更广地去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在这两部杰作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语》和《理想国》这两部原典体现出中西文化初期个人意识的形态。两部作品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具有相异性,体现出儒家的"反向性"传统和西哲的"二元对立"传统的区别。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哲学之下相异的个人意识可以在一个"和而不同"的原则下交流和互相促进,来消除中国哲学下的个人意识的束缚和抚平西方哲学下的个人意识在与社会的"切割"中留下的疤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6.
由黄蜀芹执导的电影《人鬼情》被戴锦华誉为中国新时期以来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一出经典的曲目《钟馗嫁妹》贯穿影片始终,也伴随着秋芸的成长过程,镜头的转换让我们在戏曲与现实间不停穿梭的同时也使我们在人与"鬼"之间不停地跳跃。  相似文献   

7.
英国《卫报》说《神奇的"谎言"》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奇书,堪称阅读的盛宴",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张,它确实比我以前向大家推荐的小说都"复杂"。它有着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式的设计模式,又有着去年热映的电影《盗梦空间》式的框架。它行文娓娓,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曲折,紧要处扣人心弦,用十个故事展现了十种不同的时代风貌、十种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千与千寻》和《哈里.波特》是"异界之旅"冒险的电影典范之作,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幻象性与神话性等艺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依赖心理。通过细致分析,试图揭示出两部电影作品所蕴含的神话性与人类自身的幻象性所存在的内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0.
"秦腔"和"土地"是贾平凹《秦腔》中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小说通过秦腔的衰落和土地的荒芜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困境。在《高兴》中,他又通过"垃圾"和"高跟皮鞋"两个意象展示了进城农民的尴尬处境和无根状态。两部内容相关联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折射着时代的投影,共同隐喻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精神镜像的嬗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忧思。  相似文献   

11.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分析了大量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一些汉字的早期面貌;同时,我们也从分析中获取到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知识,比如通过对"酉"部汉字的分析,了解到它与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龚雪燕 《考试周刊》2010,(54):51-51
本文通过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刮痧》分析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差异。作为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核心之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和西方所信仰的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摩擦。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之一。  相似文献   

15.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至2008年,白先勇联合苏州昆剧院相继推出"青春昆曲"系列: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昆剧《玉簪记》,实践了其"昆曲新美学"原则。这两部新编昆剧继承了昆曲"尚情"的艺术传统,尤其是《牡丹亭》很好地处理了舞台表演效果与情感表现的关系,达到了形神兼备。《玉簪记》则在对情感的细致描摹刻画和演员内心对主人公的体察与观照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7.
小说《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城南旧事》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改编中的"同"与"异"。"同"在于:叙述视角相同、叙述结构相仿、抒情方式与叙述节奏相似;"异"在于:情节故事的删减与人物设置的变化、人物心理与性格描写上的差异。电影《城南旧事》的改编正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新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改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赵亚婷 《文教资料》2014,(36):127-130
从文学改编到电影向来是电影创作中的一大难题,而同时将文学作品搬上大荧幕又是许多导演乐此不疲的事。因而,如何实现这"惊险的一跃"是创作者们都在积极探索的事。而张艺谋改编自余华《活着》的同名电影可以说在这"惊险的一跃"做出了优美的姿势,本文将从大众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来对电影《活着》的改编进行解读,以期为影视文学改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人间喜剧》和《茶馆》之间存在着许多可比性。首先,两部作品都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完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或戏剧所能实现的宏大意图。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从各自的文体"越界"到了对方的领地,成为"跨文体"写作的典范。第三,从作品的结构看,两部作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同型同构现象。这两部作品都选取了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坐标式"结构,但是由于两部作品的文体有别,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殊异,在同型同构的耦合景观下依然存在着相异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