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泉州高甲戏是福建重要剧种之一,发祥于以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据高甲戏戏研究专家考证,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末。高甲戏与泉州民歌有着密切的关系,泉州民歌种类繁多,高甲戏与采州民歌的共融性主要表现在曲牌上、曲调上和音乐文化上,反映了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乐种之间的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  相似文献   

2.
泉州的地理、人文环境为泉州南音乐社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并形成了闽南泉州特殊的音乐文化生态。南音乐社与泉州社会结成的种种因缘,促进了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的持续性、群众性特点,成为泉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50):150-151
乌克兰民歌是乌克兰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体系上的珍贵的音乐成果。对乌克兰民歌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完整地了解乌克兰音乐风格体系,对不同的音乐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分析了乌克兰民歌的音乐风格与技法特点,旨在通过优秀民族的音乐学习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音乐源于生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不同区域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宗教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与音乐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对比各地民歌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南北方气候和地形等有很大差异,这也导致南北方人的性格各有特点。人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差异影响着地域音乐文化特点的形成。各地的民歌产生于日常生产与生活,人们将自身的情感,用口语化的文字,加上简单的曲调表达出来,而文字和曲调受到当地语言特点影响,因此不同地方的民歌听起来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第一载体。研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应尽可能把讲闽南语的族群纳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及纳入该经济区的邻省有关地区看来,在属于闽南语系的族群中,有开展本区域学科研究且与闽南文化有关的地方学,主要是闽南的泉州学、粤东的潮州学和浙南的温州学。加强泉州学、潮州学、温州学协作研究,有助于拓展闽南文化生态研究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6.
教材:湘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分析:本章节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本节课通过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大少数民族民歌的鉴赏,体验、归纳其音乐风格特点,探究民歌的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程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重视,同时很多学校都开始着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融入区域特色音乐文化资源,提高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开设泉州闽南童谣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接着从立足文化保护传承、结合闽南童谣特点、依托重要民俗文化、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利用好新媒体技术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初中音乐有效开展闽南童谣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音乐受经济的影响,种类较多,有调式多变的祁太秧歌、有曲调动听的左权民歌等等。晋中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属于山西腹地,全省民歌区域划分(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中,唯一没有与别的省份接壤的地区,因此,这里的民歌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本文立足于音乐形态的视角,对晋中民歌的风格进行理论把握,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音乐对象主体与晋中民歌风格成因的关系与规律。  相似文献   

9.
五河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南北兼容的过渡性特征,其成因可从地理、历史、气候等方面去分析。地理位置上,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属于南北过渡地带,音乐上呈现南北过渡性质;历史上,动乱、灾荒、迁徙等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对五河民歌交融性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1.
浅谈闽南语歌曲的保护传承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语歌曲本质上属于中国民歌、民间音乐,属于大众化流行歌曲的音乐范畴。它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及东南亚的一种地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这一重要的地域文化,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文章在对闽南语歌曲的生存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与民间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使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闽南语歌曲的地域文化内涵与传承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南语歌曲是海峡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扎根于闽南方言,闪烁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显示了地域艺术的独特魅力。但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闽南语歌曲呈现出萎缩与消退的态势。文章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提出关于文献收集保存,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等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泉州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同时承载着丰厚的闽南文化。林华东教授《泉州方言研究》就泉州方言作了深入的源流考察和理论阐释,在泉州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特点探索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系统分析,对语言的生存和流播以及泉州方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作了富有见地的探索,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见解。该书的出版,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记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闽越民族文化精髓,是研究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社会学视角,以泉州地区为例,在讨论闽南民俗文化特征和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闽南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呀呀油”:信阳民歌中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田歌和山歌中运用方言"呀呀油"衬词而形成的民歌体裁。"呀呀油"体裁的民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合唱,其在歌曲中的位置靠后。音乐材料的运用或对比或重复,节奏型比较单一,歌曲情感表达颇具特点,由此显示出信阳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宝鸡民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部形象化了的宝鸡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历史写照。宝鸡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社火调、民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等六大类。宝鸡民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与西府方言结合紧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南音演唱具有千年历史,它用泉州方言来演唱;在泉州民间音乐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融合而形成,有着独特的韵味。但随着南音进高校以及当代受众音乐听觉的变化,也面临着如何在保留、继承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南音演唱理应得到更大的挖掘与提高,因为探索南音演唱艺术特点,不但有助于南音艺术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助于在挖掘古曲的演唱方法上,进一步提高演唱技巧;改革传统唱法,挖掘南音的内在神韵。  相似文献   

18.
闽南方言的文白异读具有相当特色。以粤东闽语潮州话和福建泉州话作为粤闽两地闽南方言代表,从两地文读层之间的差异入手,以语言接触为基础,探讨粤东闽语文读层特点及引起其衰微的原因;并从语音和音韵的历史比较中推断粤东闽语中古文读层形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本土民歌与民族声乐教学是根和叶的关系,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五河民歌是江淮地区民歌的一朵奇葩,其种类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地方风格鲜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五河民歌资源,在声乐教学中开展特色教育,对于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和培养具有个性的声乐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