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祠,是古代祭祠祈求的场所。《诗经·小雅·天保》便有“(礻龠)祠蒸尝”。所以。《周礼》的《春官·小宗伯》有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可知,祠的建立,与祭祖有关。至今各地的宗祠及其派生的支祠仍有遗迹。如“陇西李氏宗祠”,“陇西李氏莲峰支祠”之类。在农村一姓聚居的村庄,还有祠在,俗称“祠堂”,“支祠”。这与《汉书·张安世传》所述:“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的祭祀祖宗先人或贤能的庙堂一致。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永遇乐》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之“佛”,教学中存在两种读音。多数教师读“佛(fó)狸祠”,亦有读“佛(bì)狸祠”的。“佛狸祠”,地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建于六合瓜步山之行宫。  相似文献   

3.
淮安清口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初为碧霞元君行祠,后逐渐演变成为天妃祠庙。官方和民间赋予了天妃神御灾捍患、护佑漕运等功能,实现了其由海神向河神的转化。因惠济祠所处清口为治河、行运关键之所在,故在清代备受统治者的崇敬和重视。在对惠济祠内所祀天妃进行敕赐和褒封的同时,康熙、乾隆皇帝还曾多次亲临祠下,虔诚致祭。清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清朝统治者崇祀惠济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教育艺术》2010,(4):M0002-M0002
封面人物介绍李广俭,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学校由于历史原因位于卫辉市汲水镇贡院街“徐世昌家祠”院内。校园面积为12006平方米,其中“徐祠”主祠部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占4496平方米。除“徐祠”主祠外,学校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现有在编教职工4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12人,28个教学班,1500多名在校生,是新乡市教育局直属小学、市级示范性学校。  相似文献   

5.
梳理江苏淮安清口惠济祠的历史沿革。重点对妈祖入祀惠济祠的缘由,入祀后的鼎盛时期以及余绪与回响进行考述,最后从四个方面说明惠济祠的文化影响及其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6.
龙祠泉考     
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十五公里处的平山脚下,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龙子神祠(简称龙祠)。龙祠右侧,就是妩媚秀丽的龙祠泉。龙祠泉南临盔罐峪,北依仙洞沟,西出平山,东注汾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山西历史地名录》称:其水“源出平山,故名平水,一名平阳水,俗名龙寺水。”又据《临汾县志》载:“平山在城  相似文献   

7.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22-122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规制也有所不同。宗祠为一族总祠,一般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为寝室。仪门又称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享堂是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祖先牌位。支祠规制与总祠一样,是支族祠堂,规模一般比宗祠要小一些。有些支祠省去了  相似文献   

8.
说“生祠”     
《五人墓碑记》中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中提到的"魏阉废祠",即为太监魏忠贤所建造的"生祠"。祠,即祠堂,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纪念馆",或设塑像画像,或立姓名牌、立碑,像祀神那样供奉。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祠神崇拜。在温州地区的祠神中,主神以男神居多,女神相对少些。人而神的民间祠神占了温州地区祠神的绝大多数,他们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是传说中的人物。温州本地神灵占有统治地位,其次是汉民族普遍信仰之神与周边地区传入的地方神。另外,温州地区的祠神具有下述3个特征,即流传范围的地域性、神神关系的无序性和神格角色的人间性。  相似文献   

10.
明代修建的冶官祠应是一座多神居住的祠院,大孝王是其中的一神。即大孝王祠在建筑上属于冶泉祠的一部分,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关联。在刘章、刘将闾与刘景三人中,大孝王祠祭祀的最有可能是城阳景王刘章,是此地刘章后人为祭祀先祖,歌颂先祖功绩而建的祠庙。  相似文献   

11.
访三苏祠     
四川眉山市的三苏祠 ,是我国北宋杰出诗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后人为了表达崇敬与怀念之情才改宅为祠的 ,其后曾毁于明末兵火 ,清康熙年间在原地重建 ,遂成今天的规模。如今的三苏祠占地五万多平方米 ,祠内有大殿、堂廊、楼台、亭榭等建筑 ,具有清代民居宅院风格。三苏祠门前有“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 ,点明了苏氏三父子文学家的崇高地位。步入祠内 ,首先见到的是一派古木青荣、修竹耸翠的青幽景象 ,又见处处荷塘 ,绿水环绕 ,青翠迷人 ,颇具自然、朴拙、野趣的古典园林景色。祠内左侧是瑞莲池 ,景色秀丽 ,曾是古…  相似文献   

12.
《房中祠乐》向来被认为是后妃房中乐,同时又是宗庙祭祀乐。验诸史籍发现,《房中祠乐》既无后妃房中的因素,亦无宗庙祭祀乐的内容。后妃房中乐的看法主要是受到了郑玄房中即后妃房中说的影响,这种看法大可怀疑:调查从先秦到《房中祠乐》产生之前的相关史料,就会发现"房中"一词并无女性闺房的用例,大多的房中是指宗庙或朝堂的东西厢房,这足以证明《房中祠乐》定性为后妃房中祭祀乐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疑问是《房中祠乐》为宗庙祭祀乐的说法。回到最初记载《房中祠乐》的《汉书》,又会发现《房中祠乐》不是作为宗庙祭祀乐记载的。再结合《淮南子》等文献,可以明白《房中祠乐》有着宗庙食举乐应有的内容,在时间、顺序、地点上与宗庙食举乐的特征完全吻合,因而应该是宗庙食举乐,而不是宗庙祭祀乐。了解《房中祠乐》的性质与雅乐一乐多用的使用方法,对于了解乐府题意不合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戎州山谷祠系戎州人士为纪念黄庭坚而修建,建于南宋,迭加修茸,至今已达七百余年。戎州人曾在山谷祠共祭诸葛亮,建筑总体共三合两分。山谷祠自修建以来,便对宜宾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4.
苏祠初中     
《教育科学论坛》2016,(5):2+33-34,81,82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因学校旧址毗邻宋代大文豪苏轼故居"三苏祠"而得名。清朝时此地为眉州科考重地,民国演变为新式学堂。1948年建成"川西眉山师范附属小学",后更名为"眉山县城关第一小学""眉山县苏祠初级中学""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苏祠初中现有师生3000余人。学校秉承"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办学思想,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致力于将科学探究的求真求实与人文情致的至善至美有机融合,在树德务滋中育人成才。近年来,学校以"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战略眼光和"立乎大志、坚韧  相似文献   

15.
熏冶泉西侧原来修建的应是冶泉祠,后世以误传误,讹作冶官祠。"冶泉"指的是熏冶泉,熏冶泉之称与冶铸业无关,而是因泉水之上终年云雾缭绕,如同淬火时的水汽得名。修建冶泉祠,主要是出于古代民间对熏冶泉的信仰、崇拜和赞美。  相似文献   

16.
戎州山谷祠系戎州人士为纪念黄庭坚而修建,建于南宋,迭加修葺,至今已达七百余年.戎州人曾在山谷祠共祭诸葛亮,建筑总体共三合两分.山谷祠自修建以来,便对宜宾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7.
广东作为王阳明的"事功"与"言教"之地,明嘉靖年间以来,广东惠州府、潮州府、广州府等地修建了大量阳明祠。这些阳明祠作为祭祀王阳明的空间场所与物质载体,各地祭祀角度与内涵有所不同,或侧重于事功,或侧重于文教,大致可划分为"功祀"与"道祀"两种类型。"功祀"阳明祠大多位于北部山区,"道祀"阳明祠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这种海陆地域分布差异与南赣巡抚辖区设置、阳明心学传播差异、区域文化程度高低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龙祠游     
5月2日,天气格外晴朗,温暖宜人,诱发了我的游兴。于是,我和同学相约去龙祠游玩。从临汾市到龙祠镇坐车大约20分钟,车上人特别多,十分拥挤。我们站了一路来到龙祠。刚下车,一股清新的空气便扑面而来,空气夹带着淡淡的芳草气息。放眼望去,是一块块绿色的田地,田地间流淌着一道道清澈的小溪。龙祠的水是从地下一股一股冒出来的,人们称它"蜂窝泉"。  相似文献   

19.
眉山三苏祠是一座纪念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文人祠堂园林,是西蜀园林的优秀代表,从元代建祠到今天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不断有添修扩建.由于受到三苏文化的深切影响,三苏祠的造园艺术颇具特色,从叠石挑山到理水通源、从莳花树木到筑堂构院,无不散发着苏氏家族的风骨气节和情趣雅致.本文从意造心营,气脉贯通;取法自然,成文入画;剪裁得宜,理微求精;巧于因借,虚实相生四个方面对三苏祠的造园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希望对三苏祠和西蜀古代园林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明代墓祠祭祖流行于南方地区,嘉靖、万历年间是明代修建墓祠较多的时期,与同时期宗祠的普遍化以及宗族组织化是同步的;明代墓祠是宗族形态的重要形式,具有组织族人的作用,明代士大夫一般认为墓祠祭祖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