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价值分析及路径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资收入是普通劳动者生活主要来源,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经济利益.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求作为社会分配宏观调控的国家工资政策和工资立法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两个价值目标;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工会组织,应当是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实施的领跑者;作为社会分配主体的劳动者阶层要直面社会现实,形成合力,争取自身利益;要完善立法,提升立法层次,增加罚则;建立专门的工资集体协商机构;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2.
企业工资的单向决策机制引发了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以工会为平台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一项平衡劳资双方力量、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工会可以聚合劳动者的社会资本,减少资方的交易成本,是劳资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工资集体协商是将工会组织纳入工资协商体系,进而平衡劳资双方地位而形成的工资共决制度。现阶段,以工会为平台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认识性偏差、工会主体性不足以及协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高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正确认识,增强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加快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化建设是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工会组织是工资集体协商的推动者、组织者、监督和维权主体。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存在覆盖面不广、协商质量不高问题,面临立法缺乏强制性、基层工会组织不健全、监督、维权力度不够等障碍。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分类指导,树立典型示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协商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工资的定义,对价理论和关系正义理论的争议无助于解决当下问题,应转向以法律解释为基本方法的法教义学研究,逐步形成共识或通说。借助劳动法的体系效益和现存立法的目的论探究可以明晰工资定义的涵摄范围;工资外延的目的性扩张解释可以有效应对复杂的工资支付实践;对福利的限缩解释有助于劳动者的权利保障和工资支付"福利化""恩惠化"的司法应对。工资应该是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或者法律规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包括用人单位支付的保险福利费用及其他劳动收入。劳动法案例指导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工资定义适用规则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对集体谈判中政府的角色定位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谈判是解决劳动矛盾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会不能发挥组织实施集体谈判的作用,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效果不佳,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终还是要靠政府。政府在集体谈判中担当着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角色。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从创造建立合作与和谐的劳动关系的舆论氛围、建立促进集体谈判的制度框架、加强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制建设、提升基层工会的层次,以及强化处理劳资关系的服务能力等方面推动集体谈判。  相似文献   

6.
美国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及其立法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聪俐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7):26-30,36
美国的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发展已趋于成熟,是解决劳资双方冲突的重要手段,对于平衡双方地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美国的工资集体谈判主体、内容、诚实义务、谈判结果等方面介绍分析,可以通过借鉴其谈判代表选派的监督机制、增加对企业拒绝协商的罚则及在严格执行工资协商制度下赋予企业一定的工资裁量权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立法。  相似文献   

7.
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应当被定位为规则制定者、协商服务者、争议的调停者和履行监督者四重角色,目前在政府角色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干预范围失度、相关规定不明;主体培育和信息提供服务缺乏;政府机关之间协调不够,三方统一调停机制滞后;监管理念存在偏差,引导激励性监管措施缺失。应当确立依法干预理念,提高立法位阶,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培育工会主体,建立协商信息提供制度;加强三方联合协调,推进调停机制建设,具体调停中防治结合;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监管制度,引入引导性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8.
工资集体协商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相对平等的博弈地位,通过双方谈判、协商,形成合理、适当的工资协议,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在立法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劳动集体协议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进尚处于初始阶段,阻力很多,存在形式主义色彩,造成了劳动分配中的一些矛盾。为推进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加强工会组织的独立性,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调整地方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集体协商对于确保劳动者合法正当权益、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协商制度,但实践中仍存在影响集体协商落实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法律机制,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工会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保障劳动者权利,从而使政府、工会、企业、劳动者在集体协商中都能依据法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行,存在着现实的困难与阻力。从立法角度而言,针对性地完善现有立法、创新专项立法是其当务之急,其规范的侧重点应转向雇主与工会。  相似文献   

11.
透过"家乐福工资事件",可以看出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总体水平偏低;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全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调整幅度不统一,缺乏规范依据;可执行性不强,执行范围过于强调"月最低工资"而不是"小时最低工资";立法层次较低,强制性差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积极稳妥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在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立法层次,完善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系统;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统一管理,从源头上解决最低工资制度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企业要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平等协商”的民主管理运作机制基础上,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推动企业建立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实施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3.
书讯     
《新编基层工会工作指南》本书由工会培训专家、四川省工会干部学校校长万群定教授组织编写。内容包括: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基层工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基层工会的职工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工作;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基层工会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工》2009,(9):33-33
中华全国总工会日前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在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由行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与同级企业代表或企业代表组织,就行业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劳动定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事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行为。《意见》提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要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从职工工资分配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注重实效。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石云 《中国教工》2014,(7):16-18
在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发展进程中,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成效突出,但发展空间却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将就我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优势、困境、出路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推动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激发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红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会开展工资集体谈判存在信息资源不对称、谈判的工会级别偏低、法律不健全以及基层工会体制障碍等困境。要快速地整体推进我国工会工资集体谈判,需要有良好的法律环境支持,完善立法;改革工会旧体制,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大力培育产业或行业工会,提升开展工资集体谈判的工会级别;强化企业诚实的信息披露义务,防止工会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7.
100%的劳动者期望涨工资.但知道如何与老板“谈薪”的人.只有7.2%!近日.广州市总工会联合广州大学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调研成果》。结果显示.54.2%的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点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施行一年来,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各级有关部门积极努力,用人单位认真配合,劳动关系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但诸如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者工资待遇偏低和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不到住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改变这一现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须在普法宣传、工会组织、工作机制、备案制度以及执法监察等方面全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9.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经成为处理劳资关系的重要途径。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缓解劳资矛盾,维护职工合法权,还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完善和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工资集体协商是全面提高劳动报酬最有效的工具,但囿于协商主体、内容、程序和监督的种种缺失,18年来的制度推进极其缓慢,出现了由一些劳动关系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文章认为当前的现实环境非常有利于整体推进,但如何把握住有利时机在制度层面上实现突破,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工资集体协商的现实需要和现实困境,提出要从“协商主体平等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制度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