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众所周知,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着重阐述中国古今几位知名人士的主要体育思想,以及这些体育思想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宁 《华章》2013,(32)
唐代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存的历史文献中对唐代广泛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有着大量的记载。本研究在全面梳理关于唐代民俗体育活动记载的历史典籍基础上,讨论唐代的民俗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体育观念的改变,终身体育思想逐渐被人们重视和中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有力于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树立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对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有着积极全面的影响。本文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性角度,阐述了高职体育教学要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增强体质的思想,树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从近代开始,中国体育思想和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多次的改变。体育思想的每次改变也都会使体育教育作出相应的变化,而体育教育的变化又都会使体育的思想更进一步的升华。本文对近代以来中国体育思想的转变及教育的演变历程做了简要分析,研究体育思想及体育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对中国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更对中国体育活动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理论中的体育思想在世界体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一直没有得到国内体育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小原国芳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通过对小原国芳在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等方面的见解和认识的分析,探求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陶行知乡村体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他的农村体育思想。陶行知农村体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健康第一”,积极倡导乡村体育教育。陶行知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实施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教育。他的体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新课程下的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思想,较有代表性的有增强体质、全面教育、技术教育、快乐体育、培养能力和终身体育等几种主要思想。几种教学思想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实践标准和意义。探讨和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对高校体育课教学价值、内容、方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为的是不断接近体育课程计划的理想目标,体育课程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主体合力作用的结果.研究认为,社区成员及家长参与体育课程实施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需要、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自身的需要、学校体育课程多元主体需要.而社区和家长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度、家长工作繁忙,社区无组织、个人素质能力、社区和家长被排斥等因素影响了社区成员和家长参与体育课程的实施.目前,促进社区成员和家长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措施包括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家长和社区成员正确认识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在发挥教育服务部门主导性的同时,积极构建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法律支持、提高社区成员和家长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改变体育教育专业人员的观念,使其树立学校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主要是为生命教育服务.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倚重竞技体育,过于程式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逐渐偏离了体育的主要育人目标.因此,应从教育观念、体育精神、评价体系的建立入手,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育体"与"育心"的统一,而强化体育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职体育课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化性教育,尤其是体育化的影响、作用、提倡体育课中隐性课程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受到正规体育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本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涵议、特点,教师在运用隐性课程进行体育课教学时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总结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与慕课(MOOC)这种新型教育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慕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希望通过发挥慕课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优势,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大学生体育教育带来更好的体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方面第一手资料的掌握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体育教师本身的科研水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体育教师科研现状及其对策,将对体育教师科研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对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对安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的影响因素,寻求解决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式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它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优势,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培养兴趣;它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愉快和充满竞技的活动环境中身心健康、个性特征、体育专项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使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与课余足球俱乐部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学校体育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用动态的眼光探究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明晰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取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体育与艺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论述了将体育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等丰富的人文价值及开展体育艺术教育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艺术教育,符合体育教学的时代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了高校体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健康第一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也有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构建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需要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构建体现生命关怀的体育课程发展目标,贴近生活实践的体育课程内容,展现动态生成的体育教学过程,建立多元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Once the exclusive domain of teacher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n tertiary institutions has during the last twenty years evolved into a series of discipline‐based fields concerned with human movement studies, leisure studies and sport science that have begun to feed new vo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 sport, exercise and leisure industries. Concomitant with these chang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in tertiary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 realign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s, particularly in the senior school curriculum. Inevitably, the once sole foc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ertiary institu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 is now being forced to reinvent itself in light of thes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 and university knowledge. Following the work of Bernstein, Goodson and others, this article analyses current policy and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identifies several future scenario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tertiary knowled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mid‐1970s until the present. The second part provides a similar overview of developmen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a focus on senior school and matricul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fourth part, a series of questions is raised concer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forms of the field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several future scenario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everal proposals for policy development concern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