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凸显,整个社会对医患关系问题都极为关注。健康传播以推动全人类的健康水平、传播健康观念、改变健康行为为研究目的,同时也将人际传播视野下的医患沟通议题纳入了研究体系中。笔者在梳理健康传播与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的同时,借助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进行医患关系的分析,提出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有效沟通的措施,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慧慧 《新闻世界》2014,(7):116-117
接二连三的暴力袭医事件折射了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媒体叙述往往"偏向"相对弱势的患者。正是这种对医疗行业的不客观评价,助推了医患间的不和谐。媒体应从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大局出发,立足搭建医患沟通的平台,在监督报道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正面典型,从有利于社会的角度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李雨坤 《今传媒》2020,28(5):68-69
近年来,由于医疗供需不平衡、医药价格较高等现状,使诸多患者将不满泄愤于医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医疗纠纷及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良好的医生媒介形象对于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当今时代,网络媒体日益成为公众了解社会的"窗口"。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是强大的形象塑造者,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医生群体的认知。鉴于此,本文主要探析主流媒体在医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协助主流媒体恰当报道医患新闻,并为其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国人心头久治不愈的伤痛,伤医事件是行业内外无药疗治的顽疾。本来,患者与医方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而今医患双方彼此却成了被告,甚至媒体也不得不对簿公堂……这些疑难杂症,威胁医患双方的身心健康,阻碍医疗改革顺利进行。政府认为,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添乱而不帮忙;医疗界埋怨,媒体炒作新闻,过度渲染;学者指出,媒体相互竞争,推波助澜;患者对媒体也有意见——医患矛盾如此尖锐,和医患新闻报道的异化不可分离。反思医患新闻报道的异化,检讨以往报道,重建医患关系,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医卫工作中,尤其是医患关系的改善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媒体的作用。"3月6日上午,《中国记者》杂志记者来到全国政协医卫组所在的北京会议中心,一进会议室就听到一位委员正在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谈医疗改革和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矛盾多发,是近年社会焦点之一,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医患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的局面。媒体作为医患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本应比较客观超脱,但现状却是医生和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有时会在无形中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本文结合"河北蠡县6岁男童坠井事件"相关报道案例,对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征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媒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姜雨佳 《今传媒》2016,(8):35-38
近年来,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个别医疗纠纷甚至演变为极端的媒介事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微博上媒体的报道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框架理论得出以下结论:医方强音、患方消音,媒体积极发表意见,参与构筑医患关系;媒体对于正面医患关系和负面医患关系的处理手法不同;媒体倾向于报道负面医患关系,因为这类事件能吸引更多关注。当代社会,媒体需要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助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患漫画的总体特征,发现医患漫画的主题隐喻类型、这些主题隐喻体现的作者态度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为通过媒体宣传手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方法:运用认知语言学多模态隐喻理论对中国新闻漫画网中的医患漫画的主题隐喻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漫画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结果:医患漫画的主题隐喻可分为"互信合作"、"沟壑深渊"、"爱心责任"、"防范对抗"、"利益矛盾"等五大类型,其中"防范对抗"和"利益矛盾"两类为数最多,分别占44.44%和34.73%;从作者态度来看,绝大多数为消极隐喻性漫画语篇。结论:"防范对抗"和"利益矛盾"的医患漫画中过度地批判和揭露医患矛盾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社会影响,漫画作者和媒体不仅应该揭露和批判社会问题,更需要为解决医患矛盾作正面的引导,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社会图景下,当前的医患关系矛盾表现得较为突出。媒体作为公众了解卫生行业的最重要途径,在医患关系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本文指出了媒体在医患关系报道中存在着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刻板化倾向、站队心理、医疗专业知识的匮乏、社会责任缺失等问题,重点强调了媒体在医患关系问题中扮演着一个放大站的角色,以及对媒体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角色定位,担当社会责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医患关系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媒体关于医疗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伦理问题,提出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媒体要重视人文关怀,坚持客观真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1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部医生被治疗对象连砍17刀,到2012年3月哈医大发生砍杀医生事件,及2013年10月广州ICU医生被殴重伤、浙江温岭发生杀医血案、北京120急救车组在救护过程中被殴打,再到今年2月绍兴医生被打并被逼下跪14分钟……令人难过的是,医生被暴力伤害的事件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媒体应肩负怎样的责任?2012年、2013年,大连报业集团与大连市卫生局联袂推出"和谐医患关系,科学引导传播"媒医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12.
黄璐 《报刊之友》2014,(9):62-64
面对层出不穷的医患事件,除了医生态度不好、医院管理不完善、医疗体制缺陷这些原因,新闻媒体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负面报道过度、在报道中袒护患者、新闻炒作等都是导致医患关系不断恶化的“凶手”。要想修复现今如此紧张的医患关系,媒体需要从把握好报道的“度”、积极疏通患者情绪、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这三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媒体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传播上,其引导力更加明显。文章选取近期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医疗话题展开,对其关键的争议点——医务人员的过错进行讨论,也对免责事由进行了分析。最后,希望通过结合当前媒体的视角与大众的立场,使得医患关系朝着和谐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论链接     
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媒体作为《中国记者》2006年第12期发表蒋廷玉的文章《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媒体作为》。文章指出,媒体“发言”对医患关系有特殊影响,新闻工作者对此应有清醒认识。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5.
医患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以病人为本的医患关系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及网络论坛等参与式媒体正式成为主流媒体的补充,参与式媒体的一大特征——新闻自由也被越来越多人瞩目。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得到全新的发展和诠释,本文将概述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自由,重点讨论新媒体时代新闻自由对医患关系的双刃剑作用及如何充分发挥其对医患关系的正效应,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何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把握社情民意,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从而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大众媒体在新形势下应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杨叶 《新闻世界》2013,(11):210-211
从2003年非典以来,有关医疗卫生的报道逐渐增多,医疗纠纷见诸媒体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不可否认,一些媒体在医患事故中的强势介入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不少的正面作用,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也夹杂着不少的假新闻以及恶意炒作的不良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医患关系的现况,探析了媒体在医患纠纷报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繁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媒体的报道对医患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也不能忽略,特别是一些媒体对医患矛盾的过度报道、失实报道,甚至刻意炒作,使得医患双方陷入了互不理解、互相对立的错位之中。针对这些问题,在纠纷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应该提高专业素养、尊重客观事实、正确报道纠纷事件。  相似文献   

19.
医患关系是医学实践活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重要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传媒信息的广泛和迅速传播对医患关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必定导致人类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探讨在传媒场域中医患关系的发生、发展、影响机制和建构对策,将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因受众对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标签式刻板印象,又有部分媒体对不真实报道的极度渲染,导致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信息公开,医患矛盾中的公众立场逐渐回归客观与理性,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文章将探析湘潭产妇之死中刻板印象的构建以及舆论反转中刻板印象的消解机制,以期媒体能够有效的对刻板印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