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以机械复制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嬗变和政治践行。在技术、艺术和政治三者的关系中,技术作为物质现实,导引着艺术领域的嬗变,进而挖掘出新型艺术作品中隐蔽的政治潜能。当下,人类步入以"数字复制"为逻辑的智媒时代,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危机。由此,再审视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既是于历史回望中汲取养分,也是在新旧比照中加强对当下社会思潮的传播规律和文化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用“aura(灵晕)”一词,探讨了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影响,也从审美效果上揭示了传统艺术的价值所在。本雅明“灵晕”的概念内涵有原真性、距离感、膜拜价值和凝神观照。机械复制时代“灵晕”已消散,电影艺术的特征为非原真性、展示价值、心神涣散。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灵晕”的特性被艺术家关注,并在艺术创作中尽可能地靠近“灵晕”,如中国电影民族化、艺术仿真、宗教电影等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3.
王一 《大观周刊》2013,(2):16-16
机械复制时代下,古典艺术走向衰微,现代艺术悄然崛起,艺术作品中”灵韵”及对其凝神关照的崇拜消失,机械复制下出现了新型的艺术,尤其是摄影、电影的出现。作为法兰克福派的本雅明与其派的其他哲学家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总体来说,本雅明是肯定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进步意义,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将其崇拜价值褪去而进入了展演价值,这一改变的源头在于媒介物的变化,"物"在本雅明的讨论中作为一种媒介物,呈现更多的技术性,本文借由本雅明的《单行道》作为文本,探讨艺术品中媒介物的变化与更替,并由此一窥本雅明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灵光"、"艺术价值"、"救赎"等思想。不论是时代中的机械复制、电影技术的发展还是屏幕的出现,都指向文化研究中"物"的技术转向。由此,艺术本身从祭祀崇拜的领域延展到了技术改革层面,并与政治结盟。  相似文献   

5.
崔东伟 《今传媒》2020,(2):144-145
本雅明在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他敏锐地窥视到因技术介入艺术对艺术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在21世纪以复杂的样态回响。他提出的"机械复制时代"并未停留在对当代媒介的现代性的批评,处处闪烁着辩证的态度。《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艺术发展倾向问题的揭示,本文力图回到原点,对本雅明光晕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做一个宏观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南弹唱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乃至其艺术性质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从发展变迁的视角论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和现代媒介技术对甘南弹唱艺术及其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并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拓展其发展空间作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以<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题的论文.文章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并以照相术以及电影为主要讨论的对象,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时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  相似文献   

8.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变革性的推进了艺术品的视觉文化研究步伐。单纯技术探讨和发展应用尚不足以全面的展现其对艺术品的深刻影响。通过在多媒体传播和多元认同语境下,对瓦尔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再思考和《技术复制时代艺术品》的全新解读,探究3D打印技术的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从视觉观看角度,辨明技术复制的艺术品不但没有失去光晕,反而以其复杂多样的分配和接触方式而变得更加的鲜活。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论摄影技术与纪实影像的先进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关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术提升了艺术的认知功能,影响了现代艺术格局的整体变动;通过对边缘、微观事物的忠实记录,影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发挥激进的政治功能,突破腐旧意识形态的防线;而影像技术的机械复制性则有利于作品的流传与展览,将社会真相与先进文化意识展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数码复制技术”课程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华 《兰台世界》2001,(11):17-18
一、复制技术概述 复制,顾名思义是指重新制作.从广义上讲,复制技术可分为文献复制、文物复制、声像复制和生物复制等.文献复制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复制技术,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复制均属于文献复制.文献复制的方法很多,最原始的抄写、复写以及铅印、誊印均为复制,此外,复制还包括翻拍、胶印、晒图、静电复印、一体机印刷、缩微摄影复制、电传和传真等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尼尔·波兹曼断言,"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中国影视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不可阻挡地影响着公众的感知方式乃至价值取向。但学界从道德角度评议其得失的情形居多,而对此现象做探本溯源工作的则相对少见。其实,瓦尔特.本雅明曾敏锐地发现电子时代审美距离已悄然变异,并深入地思考过机械复制技术背景下艺术"韵味"隐退而"震惊"感知形式突显的历史事实。从本雅明的美学研究成果来考察当代影像叙事的娱乐化趋势,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媒体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比如,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的《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在简述了《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观点之后指出:“本雅明强调了当代通俗文化的民主潜力和参与潜力,而不是独裁主义的潜力和约束的潜  相似文献   

13.
1970年,瓦尔特·本雅明的两篇发轫性论文——《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英文版相继在英国面世,从此,本雅明便开始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在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内的沉浮。大致说来,凭借其“无论怎么说,僵化、孤立的[艺术]目标……都毫无用处。它必须根植于由活生生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语境之中”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4.
杰姆逊误读本雅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栾昌大在1993年前后开展的大众文化问题讨论中,一些同志持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对大众文化采取了比较激烈的批判态度。1996年以来,情况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张颐武和徐贲同志先后撰文介绍...  相似文献   

15.
完整的容灾解决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数据复制以及系统切换。数据复制保证主备中心两地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是容灾建设的基础。目前主要的数据复制技术有磁带各份,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磁盘数据复制技术,数据库数据复制技术,基于应用的数据复制技术,基于逻辑卷的数据复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所有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差不多都会谈到本雅明,而谈到本雅明时又必提他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面简称为<艺术作品>),但谈来谈去,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谨慎起见,我还是先引几本"导论"中的文字,以便于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7.
潘明荣 《声屏世界》2009,(11):42-44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把电影定义为“热媒介”,认为“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①本雅明则指出艺术作品经过机械复制后,会导致其光韵的消逝:“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作品的即时即地性”。②可见,就影像的物质特性来看,是不容易表现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艺术的精神世界的,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孤独、忧郁、病态的艺术家和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发散、写意的深邃思想。那么对于这些不可言说的精神和灵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日益增长,艺术品复制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研究艺术品复制中,艺术品复制技术是激活市场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综述了艺术品复制传统技术及其不足之处,全面地阐述了多光谱成像技术原理和优越性,最后分析了多光谱技术在艺术品复制市场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红外复制技术中有关照相机、红外胶片、滤色镜和红外光源的技术特性,以及在文献复制中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复制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阶段,而复制带给艺术的影响又是多元化的,既有加快艺术平民化进程、细微记录民间工艺的制作技艺、促进艺术产业化等积极意义,也有消解民俗艺术的神圣意义、滋生艺术家懒于亲历自然的惰性、使民间工艺趋于粗糙等消极后果。因此,我们在评价复制技术对人类艺术的作用时,必须以当代视野和辩证眼光来审视,而使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让位于具体的分析和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