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朱灵 《今传媒》2014,(3):88-91
当今世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高速增长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终端载体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性极强的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智能手机正在引发一场信息发布和获取的革命。微信乘借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正在平台化的新一代移动社交工具。它的新颖特点和强大功能,让人们真正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神奇与可怕。本文将通过分析微信的功能,总结其传播特点,窥探其发展趋势,引领人们理性应对微信时代,学会享受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2.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以中国腾讯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全球迅速崛起.其崛起的背景源于互联网正处于第三个高速发展热潮——即时网络阶段.微信体现出来的融“即时化、社交化”为一体的特征,正在呈现出引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率.但是同时,微信作为一项新技术引发的负效应开始显现.本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移动互联网融合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技术与特质,目前,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处于信息社会的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已经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其中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平台应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重要时期,介于童年期与成年期之间,青少年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办法,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阅读发展迅猛。包括“微信读书”在内的移动阅读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探讨了大学生使用“微信读书”的现状、大学生对“微信读书”的使用态度、“微信读书”对大学生阅读产生的影响等。最后对“微信读书”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加强资源建设,打造生态阅读;完善平台设计,提升服务功能;改变营销策略,增加线下互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带动了各类移动APP应用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喜爱的移动社交类应用.文章从微信的兴起、功能、特点入手,介绍了大学生群体及其信息分享行为的概念、利用动机,指出微信“朋友圈”、信息可信度、影响力、交互性等对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提出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促进大学生群体信息分享行为的对策,以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起到参考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志爽 《新闻战线》2015,(2):169-170
微信时代辅导员工作应该充分发挥移动网络思想教育的潜能,提高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搭建微信育人平台,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微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微信的特点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软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软件的功能也逐渐完善和更新,从微信1.0只能语音聊天、文字消息、表情、图片,  相似文献   

7.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论证了微信在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微信集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方式,并以微信APP在0PAC目录检索系统的应用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移动客户端为依托、以增强用户体验为目标的微信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融短信、彩信。飞信。语音、视频为一体的独特功能和用户体验更是便捷了新闻的传播机制,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电视、报纸、网络等为代表的新闻传播媒体借力微信扩大移动终端的影响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张芸 《传媒》2014,(23)
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13年开始,新闻客户端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第三大移动传播平台,并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强化互联网思维”的提出,传媒出版业“互联网+”模式出现快速发展倾向,微信作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客户端,其在图书出版营销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不断被发掘。本文在探讨目前出版社微信营销模式基础上,基于4C理论对出版社微信营销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就出版社微信营销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与见解。  相似文献   

11.
吕欣 《传媒》2014,(24)
正含有"朋友圈""公众号""群聊"等社交功能的微信正在成为中国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之一。一时间,"刷微信"迅速侵占了睡前、交通、午休、等餐、如厕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碎片化"黄金时间"。在聚会、会议、节展等社交场合中,彼此扫微信二维码、加微信账号甚至替代了交换名片等社交行为,成为大受众人追捧的社交时尚。于是乎,使具有强连接社交属性的微信朋友圈生态体系正在一种近乎无限膨胀的趋势中,不断地突破其赖以成功的熟人私密社交体系。一时间,人们在使用微信时日益对那些越来越多的陌生"好  相似文献   

12.
林岚 《今传媒》2015,(2):106-107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腾讯微信显然已经成为了即时通讯类软件中的领头羊,而随着微信开放体系的形成,微信支付也在移动支付领域中散发出新的巨大能量。未来,微信支付是否会完全融入到人们的支付活动中,到底会对我们的线上和线下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微信支付又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针对这几个问题,本文将从微信开放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微信支付的出现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述微信支付对移动支付端乃至移动互联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敬  李贝 《新闻实践》2013,(8):8-10
一、微信的高速成长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以多媒体信息通信为核心功能的免费移动应用,诞生之后短短两年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微信快速积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截至2013年1月15日用户规模已突破3亿,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用户入口;另一方面,微信不断丰富功能,围绕通信这个核心功能,发展为集通信、社交、营销、媒体、工具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化产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其中,微信平台的兴起与发展比较引人注目,而微信公众号又凭借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优势,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到达率高、服务定位精准、用户交互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媒介之一。在此趋势下,成都市档案馆于2016年12月4日正式开通"成都档案"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似文献   

15.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早已从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转变成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传播的新平台,即逐渐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O2O闭环的重要手段。微信支付创新地融合社交性与实用性而成为打造这一闭环的微信核心功能。"滴滴红包"依托微信分享平台和微支付进行营销传播,通过用户"抢"的参与行为,获得持续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微信"滴滴红包"营销传播特点,探析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分享行为的实质以及区别传统网络用户分享的内在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媒体的多元化、应用平台的集成化、信息传播的移动化日益凸显,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成为当前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本文在分析政务微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政务微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14年10月HTML5标准正式推出之后,借由微信平台的巨大传播力,各种H5游戏和专题页面纷纷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聚焦于基于微信传播的H5页面的设计与营销,分析了H5页面在传播中的优势和误区,尝试为新媒体平台更好地利用H5页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纪懋雷 《青年记者》2016,(20):89-90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走人人们的生活.因为微信所具备的快速传递文字、视频、音频、图片以及聊天等功能,基本都带着广播电视的基因,所以,电视台成为较早试水微信自媒体营销的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9.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与移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的产生以及各种传播方式的变化,促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断多元化。近年来,微信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网络社交的新宠。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一热潮,介绍微信背景及发展环境,分析使用微信的用户群,概括微信的传播模式与特征并指出微信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翠 《编辑学刊》2016,(4):47-52
自从新媒体的发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微信应用之后,其用户数量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微信公众平台是商家开展自媒体活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模式的重要渠道。文章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的类别,分析其传播特性,梳理微信公众账号的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该自媒体形式的发展策略及后期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