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多年的托班教育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托班孩子由熟悉的家庭生活转入陌生的集体生活,往往不适应。最具体的表现可以用一个“哭”字来概括。小小的“哭”,内涵丰富,包容量惊人。虽然哭的是孩子,然而,愁的却是家长,累的则是老师。由孩子的哭而引发的一系列副效应也显而易见,有时甚至与家长想让孩子早日入托这一想法相悖。本文便从托班孩子对集体生活不适应的现象入手,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一、托班孩子适应难原因探究1.与园领导的重视程度相关园领导对托班的重视程度可直接从硬件环境的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反…  相似文献   

2.
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婆”变“笑婆”《禅海珍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大女儿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应该想大女儿的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该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未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  相似文献   

3.
"哭"、"泣"及其语义相关的一系列词汇意义相近,其差别主要表现为哭的主体、方式不同。汉语词汇的丰富,是为了适用于人们感情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不哭     
毛毛熊,学跳高,不小心,摔一跤。不哭,不哭,接着跳;皮皮猴,翻跟斗,不小心,碰了头。不哭,不哭,接着翻;布娃娃,荡秋千,不小心,摔下来。不哭,不哭,接着荡;找到草地上滚铁环,不小心,摔一跤。不哭,不哭,接着玩。毛毛熊、皮皮猴、布娃娃,大家都来和我玩。(选自《婴儿画报》2003.3 金波)  相似文献   

5.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究竟如何用妙手创造出佳作,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同题。“情者文之经”(刘勰(交心雕龙》),但凡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感情。2006年商考《考试说明》中明砖指廊:“要求在作文中能够冉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生活是文学源头.而生活中能撩拨掩们心弦的。往往是形请于外,表现人内心情感的细节”哭”与“笑”。“哭”与。笑”不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究竟怎样妙用这个哭与笑呢?下面介绍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6.
出嫁闺女哭是笑,落第举子笑是哭,这便是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有创见的作家很善于在文学描写中运用“反常”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学描写中的“反常”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个体一经出生即被投入全力寻求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适应的要旨是学习。提到学习,一般人想到的就是语言字、推理认知,其实学习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生活环境的适应也是学习。“冷了脖子缩到衣被里,饿了要哭”这既是适应也是学习,在适应中学习、在学习中适应。即使是语言字概念的学习,其更基础的是个体维持身体平衡与产生的肢体和感官的动态作用的运动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与“哭”意义相近的词有“啼”“号”“泣”“啜”“噎”“咽”等。例如: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相似文献   

9.
走过我自己     
"你笑,全世界的人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在哭。"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