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短文。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浓浓的爱。因为爱,妈妈把雨衣递给儿子托利亚;因为爱,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弟弟萨沙。一件雨衣在传递着亲情,传递着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施爱的美好,所以才去保护去爱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因为有爱变得勇敢,变得强大。一、从题目入手,统览全文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认读“弱”字。“弱小”是什么意思?蚂蚁和大象谁是弱小的?你还能以这样对比的形式举出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在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的森林里赏花聊天时突然下起了大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被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的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不再是最弱小的了。选编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的情景: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他们在林中草地上、野蔷薇旁聊天、看书,温馨和谐。师:天公不作美,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雨。在大雨如注时,父亲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却把雨衣又给了萨沙。我们都被这一幕深深感动了……生: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而直接给萨沙。是不是妈妈不喜欢托利亚?生:作者是不是在写的时候前后考虑得不周密,把托利亚给忘了?生:老师,我在看课外书时看到一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作者也…  相似文献   

4.
王乙芸 《江苏教育》2007,(22):23-24
苏教版小语教材四年级下册选人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我不是最弱小的》,选人时对文字作了改动。我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活动时,有学生质疑:“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呢?托利亚也是她的孩子呀!”我认为这个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可以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对课文中心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理解和顿悟。基于以上考虑.我抓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尽管托利亚和萨沙都是妈妈的孩子,但托利亚是姐姐.萨沙是弟弟,所以妈妈把雨衣给了更弱小的孩子——萨沙。学生的思考是建立在妈妈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上进行的.托利亚和萨沙同是孩子,同是弱小的人,都需要爱护。但两个孩子也有强弱之别,所以妈妈才把雨衣给了萨沙。妈妈面对大雨,面对一件雨衣两个孩子内心所进行活动的描写被省略了。正是文中的这处空白,才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了萨沙与家人到森林中去,突然遭遇雷雨天气,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萨沙受父母的影响,主动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在教学时,应把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作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爱心,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一开始写到一家人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到森林里去。他们在林中草地上的野蔷薇旁聊天、看书,温馨和谐。师:同学们,天公不作美,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雨。但是在大雨如注时,父亲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却把雨衣又给了萨沙。我们都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7.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耐人寻味的短文。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浓浓的爱。因为爱,妈妈把雨衣递给儿子托利亚;因为爱,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弟弟萨沙。一件雨衣在传递着亲情,  相似文献   

8.
<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中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和信念.……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中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和信念.……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第四册(苏教版)中有一篇文章《我不是最弱小的》,两位教师同样讲述这篇文章,采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一位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把握,以体现“保护弱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线索,引领学生阅读,同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抓住萨沙的一句话“我不是最弱小的”进行分析,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妈妈对托利亚的母爱,托利亚对萨沙的兄长之爱,进而表现萨沙对蔷薇花的保护,突出“保护弱小”这一主题,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从中明白了在生活中要“保护弱小”这一道理。而另一位教师教学开始也紧紧抓住阅读、讨论、分析这一…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最弱小的》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的父母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中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飘摇的蔷薇花上。  相似文献   

12.
刘长华 《教育文汇》2013,(22):39-39
不久前,我在本校二年级二班上了一节语文探讨课,课文是《我不是最弱小的》。妈妈带领五岁的萨沙和哥哥到森林游玩。突然,风雨大作。妈妈说要保护最弱小者,便把唯一的一件雨衣给哥哥,哥哥又转给萨沙,萨沙却把它盖在身边的一朵蔷薇花上,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情之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短文,故事情节简单,讲述了4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父母将唯一的一件雨衣给了在他们眼里最弱小的萨沙,小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  相似文献   

14.
师:通过学习课文,大家已经了解了课文中事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他们都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那么,如果你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你愿意成为谁?生1:我想成为爸爸,因为他是最强大的,他可以保护所有比自己弱小的事物。师:(点头赞许)你很有爱心,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强者。生2:妈妈能保护萨沙,萨沙能保护蔷薇花。尽管他们的力量没有爸爸强大,但他们却和爸爸一样善良,所以我想成为妈妈或萨沙。师:说得真不错。我们都应成为善良的人,在生活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自觉地去帮助别人。(原以为学生的答案会到此为止,因为原先设定的“让…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文中讲了萨沙与家人到森林中去,突然遭遇雷雨天气,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萨沙受父母的影响,主动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在教学时,应把  相似文献   

16.
教材解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的家人在雨中传递雨衣的动人故事,萨沙由家人的行动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并将父母传递给他的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文章语言浅显,情感含蓄,道理明晰,易于让学生读文、悟情、明理。  相似文献   

17.
教材解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语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的家人在雨中传递雨衣的动人故事,萨沙由家人的行动懂得了保护弱小的道理,并将父母传递给他的雨衣盖在了蔷薇花  相似文献   

18.
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师:你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吗?生:不是。师: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请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生:(读画出的句子“)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师:这句话中出现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生:走、掀、盖。(教师板书)师:萨沙会怎样走?怎样掀?怎样盖?(教师在刚才板书的表示动作的词前加上括号)想想在括号里可添上哪些合适的词语,然后读一读。生1:萨沙慢慢地走过去……(学生不禁笑了起来)师:为什么笑?生2:如果慢慢地走过去,蔷薇花早就给大雨冲掉了。师:说得很有道理,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加?生2:萨沙朝着…  相似文献   

19.
【现场】近日,观看了两位青年教师《我不是最弱小的》的同课异教课。下课铃响后,我向这些还沉浸在文本情境里的学生提了同一个问题:"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今后会怎样做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相同的一个答案:"我也会像萨沙一样,把雨衣给花草盖上!"我追问了一句:"那你们就不怕被雨淋病了吗?"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有一家人全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去:父亲、母亲、五年级学生托利亚和四岁的萨沙。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孩子们的父母让他们看看盛开着铃兰花的林中旷地。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父亲在看一本有趣的书。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虽然他也并不怕淋雨。萨沙问道:“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每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