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符号与传统声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艺术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比其他意识形态更多的一致性,历史上曾占有统治性地位的宗教意识形态,必然影响人类文化艺术理念乃至声乐艺术思维。阴阳太极图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正是中国声乐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意识基础;而基督教十字架折射出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开放性与单一性,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声乐艺术形态。可见,宗教文化左右着社会礼教观念和民族心理意识,宗教音乐影响了中外歌唱艺术的形态与声乐理论的内涵。中西方不同宗教理念的典型文化符号,对中西文化艺术思维和声乐艺术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族节日的形成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下的产物,节日的产生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68):22-24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宗教观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儒释道三教相较西方基督教而言具有独特之处,本文从中西宗教差异中,特别是双方追求终极关怀的方式着手,分析中国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伦理精神、人本主义及实用理性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文昌文化是以文昌崇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在其长期的流布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它的主要内容即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一般民众的现实生存意志是非常一致的,再加之其传播方式亦易于一般民众接受,因此,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今天,西方文化已经显露出了它无法解脱的困境和弊端,看清并承认这种现实,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一面,而恢复和弘扬像文昌文化这样富有世俗精神关怀的文化,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或是“道德至上”的,或是“泛道德主义”的,都在于强调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道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征。在西方,道德也许同宗教、艺术、科学等仅仅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在中国,道德不仅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终于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伦理型为特征的文化,这样就使道德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绘画在总体上都追求形式美,但中国绘画倾向于表现性,西方绘画侧重再现。这种区别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教义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以中华传统宗教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是海外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第一代踏上澳大利亚土地的华人为了在激烈的谋生环境中站稳脚跟,通过社团等形式结成帮群,为了将多样化的个体利益整合在一起,单靠世俗力量是无法约束,因此宗教因素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儒、道、释的文化遂成为了澳大利亚当地华人身份认同的标识;同时,受到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亦在华人群体中广泛传播,这对于华人接触西方文化、学习西方礼仪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宗教隶属于艺术,而艺术与宗教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西方哲学家眼中艺术是宗教的根基,而在中国的艺术领域,艺术家将禅宗美学精神看成是艺术的灵魂。禅宗哲学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特别是在中国文人画中禅宗美学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将对文人画作品中的禅宗美学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是一个世俗的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然而与其标准的国家形式所不同的却是宗教政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首先论述了以色列主要宗教政党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宗教政党的特点,最后总结了宗教政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美术,中国以佛教美术为主,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中西方宗教美术在历史作用、题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宗教美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士”(即定型于孔子的“文士”),与西方中世纪的“士”(即“教士”)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即后者聚集于教会,皈依于上帝,他们只管上帝的事,而把世俗事务全部交给凯撒们去管,他们与世俗王权仅仅保持着精神的联系。而中国古代的士,却把上帝撇在一边,而积极地参与世俗事务,依附、认同于世俗王权。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二者在现实遭遇、思维模式以及人格、心理方面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酒的历史漫长,随之形成的酒文化也就源远流长。酒就象血液一样,在每个民族文化里流淌。然而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酒文化亦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看,中国酒文化带有一种酒仙气质,而西方酒文化则富于一种酒神精神。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酒仙似的超脱,追求的是一种酒中忘欲的境界,而西方酒文化则是一种酒神似的狂醉,追求的是一种借酒纵欲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比较分析了中西建筑光空间不同要素,认为西方建筑强调精神空间,密室是其建筑的核心,光线幽暗而神秘;而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空间为4柱间,其光环境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光空间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及地域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孙珂 《教育探索》2020,(3):84-87
莫尔曼在文化区域理论模型中归纳出会影响到一国教育重要问题的14个长期因素,在这14个因素中,艺术、宗教、政治和科学这4个因素对于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差异有较大影响。西方大学文化和我国大学文化从艺术的维度看体现为本体性和功利性的差别,从宗教的维度看体现为宗教道德和世俗道德的差别,从政治的维度看体现为自治与行政化的差别,从科学的维度看体现为求真与求善的差别。我国大学自近代以来在模仿西方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只得其形未得其神,以及传统大学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仍在的问题。因此,其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会继续学习西方大学文化的精神实质,并重新继承中国传统大学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黑客精神及其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中的黑客不同于骇客,其精神气质有五个特点:关注“隐形世界”、感受到一种悸动、使命感、精英感、超越世俗伦理。黑客精神是西方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它孕育于西方文化中的希腊理性主义传统、酒神传统、希伯莱传统。与西方精英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背后隐形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孙翔 《华章》2010,(24)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人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与来源于宗教文化的西方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批评法,其个性特征与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法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注意文学艺术的“人教”作用,强调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重古轻今的价值取向异常突出。  相似文献   

20.
孙翔 《华章》2010,(25)
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的角度上,简述西方之宗教信仰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替代性.认为尽管近现代科学和人类理性有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宗教仍保持其信仰的领域,这信仰的领域是很难用科学或理性来考察的.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并不依赖与一个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关于入神关系和伦理本位的浅析,粗略探讨中西之不同文化传统之下的信仰观念,以及对当代中国人之精神生活之需要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