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彦平 《档案》2014,(12):17-22
黄文弼关于此次科考的日记,始于1927年5月8日,这是科考团从北京出发的前一天。在那天日记的最后,他旗帜鲜明地写下了中方团员此行的职事:“故余等职务,一者为监督外人,一者为考查科学。”而徐炳昶的两段话,适可看作这句话的注解。1927年10月5日晚,大队还在领济纳河。这几天,徐炳昶断续阅读一本书,书名是《希腊之迹象》。“书记德人四次到吐鲁番。共运去古物四百三十三箱”,披读之下,内心愤懑异常。他说:我固一非国家主义者,且索主张科学、知识,为人类的公产,然吾家旧物,不能自家保存整理,竞让外人随便地攫取,譬如一树,枝叶剧尽,老干虽未死,亦凄郁而无色;对此惨象,亦安能不令人愤悒也!  相似文献   

2.
原彦平 《档案》2014,(4):16-25
科考团的分组计划是在斯文·赫定、徐炳昶等的反复商议下才确定的。但是却也难免遇到偶然事件而发生不得已的变更。1928年7月2日,晚餐后,徐炳昶正在自己的帐篷里看书。忽然有人跑来,远远地喊着“徐先生,徐先生”,语速急促。徐炳昶出去一看,是詹蓄勋。“徐先生。”徐炳昶问道:“省耕,出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3.
郑振铎先生生前,曾发表过经他自己整理的日记两种。一是《欧行日记》,乃其青年时因大革命失败而避难国外的日记,1934年10月3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所记为1927年5月21日至8月31日。二是《求书日录》,乃抗日战争上海"孤岛"时期他有关抢救古籍的日记,初载1945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上海《大公报·文艺》,所记为1940年1月4日至2月4日;最早收入1983年10月北京三  相似文献   

4.
在科考行动中,科考记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科考队员,又是记者.这种划分其实很浅表,要做一名职业科考记者,他所承担的角色远比这复杂得多.他更应该被定义为一位项目管理者,一位技术能手,一位科学家助手,一位运动员,当然更是一位科考队员和记者.  相似文献   

5.
尤若  荣正通 《北京档案》2021,(10):56-58
朴素的封面上,手绘着一颗红心.这是"两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张其彬的一本日记.张其彬在这本日记里,记述了他从1966年7月5日到1966年11月8日"两弹结合"试验前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记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十年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筹建期间,专程拜访了张其彬,他慷慨地拿出这本日记供展览之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震惊世界的中国"两弹结合"试验55周年,我们谨以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6.
原彦平 《档案》2013,(1):28-32
引言 1927年—1935年,历时八年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无疑是一个光辉的团队,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国家意义的团体,是一所流动的大学,一个科学家和学者的摇篮。这次史无前例的科考活动,因无比丰富的科考发现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一座令后人万分景仰和纪念的丰碑。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团体的历史被尘封、遗忘,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对人说过,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是与宋美龄第一次约会. 殊不知这是陈布雷的杰作.蒋介石之所以器重陈布雷,除了他的忠诚和才干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为促成蒋宋联姻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7年夏末的一天上午,蒋介石将陈布雷叫到他的书房内.待陈刚坐定,蒋突然问他:"布雷,我想和美龄小姐约会,其地是选上海好,还是南京好?想听听你的高见."  相似文献   

8.
薛念 《新闻世界》2008,(5):51-52
蒋介石有写日记的习惯。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以前.已经有过三位妻妾,但是他在日记中一直认为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1927年12月以后,他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日记中开始有大量的篇幅写宋美龄。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是多姿多彩的。  相似文献   

9.
彭波 《传媒》2009,(10)
上海汉口路300号,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所在地.每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是解放人忙碌的正午,挑灯夜战,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天的"上海日记".次日清晨,新鲜的新闻食粮就与数十万读者见面了.60年的坚持,2万多天的"亲密接触",16万多个版面的"精耕细作",<解放日报>和她的忠实读者们一同浇筑着这本成长日记,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月10日,我们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整整一个月。这一天,我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走出大峡谷的人,对那段行走,那段生活将会刻骨铭心,永生难忘。他会指天发誓,再也不愿去回想那段路程,重复那段生活。但是当他体力渐渐恢复,心态渐渐平和时,又会对那段生活魂牵梦萦。因为那段生活的经历已经深深融入他的思维,他的肌体乃至他的血液,挥之不去......"。夜闯墨脱路我们是1998年10月19日从北京起程,拉开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活动的序幕。经过在拉萨、林芝和派区等几处的高原反应的适应、休整和补充给…  相似文献   

11.
晚清重臣张人骏(1846—1927),字千里,号安圃,直隶丰润人,翰林出身,历任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广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是最后一任两江总督。20世纪80年代,北京张氏后裔旧宅发现一批张人骏手稿,包括家书89封、电报底稿2件,还有癸卯年(1903)日记稿本1册,经张守中整理,著名清史专家胡绳武做序,取名《张人骏家书日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上述家书、日记的刊行对研究清末政局和丰润张氏家族历史提供了原始资料,受到学界重视。近日,张氏后裔手中又发现一册张人骏辛丑年日记稿本,记事起于该年正月初一日(1901年2月19日),止于同年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总计263天,虽系残卷,亦弥足珍贵。张人骏时任漕运总督,日记记述了《辛丑和约》签订前后的两宫动态、京城议和进展、东南督抚对时局的应对、江南漕务以及张氏家族情况等。现将其整理刊布,方便学者与张氏已刊日记书信比对使用。日记中的公历时间系辑注者添加。  相似文献   

12.
原彦平 《档案》2013,(5):31-36
一1927年5月9日,大约中午时分,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声,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开启的列车缓缓驶离了站台。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终于沿着4年前通车的平绥铁路,走向了它的起点——包头。斯文·赫定的手里攥着一张梅花粉笺,上面是理事会主席周肇祥写给他的送别诗。读着这首诗,斯文·赫定不禁思绪联翩,也颇感不解:这个曾经的谈判对手,这个两个月来最不近情理、最固执的敌手,这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竟然在那一刻,消除了隔阂,拆离了内心的藩篱,以一个诗人的热情给他和他的团队以崇高的赞美;前路如何,确实未知,但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兆头吧。  相似文献   

13.
2003年7月1日,一个叫陈友成的人带着他的寻子日记找到了都市一时间《聚焦》栏目组。翻开他的日记,看着上面被泪水浸得有些模糊的字迹,心中不禁一阵酸楚。陈友成有个两岁半的孩子叫陈坚,就在今年2月22号,被一个中年妇女从宁远县人民医院门口"抱"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在过去的几十个日夜里,陈友成和他的家人一直在寻找着小陈坚的下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友成为了寻找孩子,还曾经将计就计,乔装成从广东回来的打工者,声称在广东老板的委托下,要在湖南找买一个小孩。可令陈友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来竟发现了三县数个买卖儿童的网络。陈友成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天来与人贩子的接触让我  相似文献   

14.
正抚松县档案馆馆藏A1-1-7号档案记载:1927年9月19日,"天津奉系密探报称,冯玉祥在天津日法租界分设机关,派便衣密探约1240余名,携有暗记之普通大铜元为联络标记,化装车夫或小营业等分往直鲁各重要地点侦探,并有补入警察及我军兵额者甚多……请各地对招补警察、新兵详细搜查,严密防范。"1927年11月,公府军事部办公处电报:"近日直南豫边一带百姓结帮赴关外者络绎于道,屡经盘查,均以年荒出关谋生为词,观其形色皆系壮年且衣服不甚褴褛,深恐有敌军便衣队潜入东省结匪破坏大局。如有些类人民过境,务须加意盘诘,以防隐患。"1927年11月19日,奉天省长公署训令:"据密探报告,有冯某在北京德国公使  相似文献   

15.
正在旧上海最后一任代理市长赵祖康之子赵国通的家里,笔者看到了一本赵祖康1949年写下的完整日记。手掌大小,黑色长方形皮质封面,扉页写着:"diary (日记)、1949、赵祖康"。赵国通说:"这是2014年,我大姐赵充整理书柜时发现的。"1949年5月28日,上海举行了新旧市政府交接仪式,赵祖康不仅是这一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人,更是一位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16.
本书收录作者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日记内容。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以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相似文献   

17.
推荐理由季羡林先生1935年8月31日离开北平,1946年5月19日返回上海,在远隔万里的德国留学十年。十年羁旅,万里投荒,季羡林的经历堪称现当代留德学人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德文化学术交流史的典型个案。尽管早在1988年季羡林创作有自传式回忆录《留德十年》,但按照当下学界"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的理念,还是期待着季羡林日记的早日问世。未曾想到,直到作者去世及其全集与文集大量出版的2014年,《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1934—1946)》这一手资料才  相似文献   

18.
正2007年岁末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中国日记"的部分章节,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五个月后,《乔治H.W.布什的中国日记》一书正式出版。书中收录的是自1974年10月21日起,布什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13个月间的日记。其中1975年7月30日的日记,布什写道,他永远忘不了北京的一些声音:公园里非常动听的歌声,孩子们走队列时"一二一"的口令声,还有"自行车铃声",等等。  相似文献   

19.
廖承志一生坎坷,屡遭逮捕,他始终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化险为夷。下面是他在牢狱中的几件事。智胜特高科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廖承志东渡留学。1928年初考进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在东京,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5月的一天,廖承志到  相似文献   

20.
访台日记斐声文坛棋圣一语泄露天机 1992年9月29日,作为大陆体育界现役运动员访问台湾的第一人,棋圣聂卫平圆满结束他历时12天的宝岛台湾之行,凯旋北京。步出机场,相迎的友人接过那两只塞得鼓鼓囊囊的大皮箱,未及寒喧便翘起大拇指赞叹道:“老聂,您这回可真不赖!在新民晚报上登的那些访台日记真是篇篇精采,把前阵子大陆访台的18名记者都给盖了!”聂卫平缓过神来,脸上掠过一丝得意,连说:“哪里,哪里,那些日记全是新民晚报徐世平他们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