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诗人中,李白格外钟情“流水”意象,在诗中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地频繁使用.“流水”作为李白诗歌的中心意象,透露出其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与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纠结在一起,在李白内心产生一种焦虑感和紧迫感.生命意识投射到具体的“流水”等诗歌意象上,表现出“形象的飞跃感、流动感”特征,反映出李白喜好动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洪静云 《文教资料》2007,(23):90-93
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是诗人主体意识人格精神的一种载体,一种潜意识和显意识交织的极具个性色彩的情意。鸟的意象,可以看作是陶渊明人生转换的前后标志,陶渊明以飞鸟意象表达他早期对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在感到了政治之不可为时,陶渊明又以归鸟意象作为寄寓生命、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词中传达出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惆怅和对时光意象的敏感,并以宴饮对这种无奈加以消解。欧阳修词呈现生命意识的方式有三,即比兴、用典和议论。欧阳修经历了生老病死、宦海沉浮,在其敏锐的感物之心的驱使下,其词中不乏生命意识的流露。以生命意识反观欧阳修词中的代言之作,除去过于露骨的描写,其传达闺中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与对爱情向往的作品不应以俗艳评之。生命意识的渗透使欧阳修部分传达闺中女子情怀的词作显示出人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梁德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2-54,62
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敏感是秦观成为“伤心人”的重要原因,秦观的“伤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此相适应,秦观词中出现了不少诸如“斜阳”、“落花”、“东风”、“流水”等象征时间的意象。秦观虽有大志却性格脆弱,总是有人生短暂、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词中的感情显得分外沉痛。秦观词的生命意识。更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在于绝对时间的长久。  相似文献   

5.
艾青对客观物象世界的观察与审视 ,是以一种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生命力介入的。在他摄取物象成为诗的意象时 ,始终体现出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能力。在艾青的诗中 ,物象世界的生命色彩大体表现为 :对色彩的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对具体物象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力 ;在形形色色的具体物象中灌注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具备上述特色 ,使艾青的诗充满了色彩斑斓的意象 ,构成他诗歌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席慕容的诗歌主要有三个内容:乡愁、爱情、生命及时光,都统一于爱的基调;而艺术上的诸种魅力,如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构思的精巧等等又都融于一种美的氛围中。而爱与美便是本文所着力论述的席慕蓉的诗歌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朦胧诗人骆一禾,以一种独特的思维,在其诗歌中以一系列富有审美色彩的意象抒写着生命意识和对宇宙人生的追寻,宣泄着生命燃烧的激情,对生命的狂热追寻与对生命激情的张扬。  相似文献   

8.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9.
大理白族服饰的图案丰富多彩。它既有防止衣物磨损的实用功能,也有表现造型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审美功能,还有求子祈喜、生命永生、消灾祈福的意象功能。其实用功能是一种原始功能,审美功能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得以体现,意象功能则进一步体现出白族社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绘画上的意象表现物象的真实性,体现出一种相对静止性的特点.以睡莲、日本桥、人物画为例,对莫奈的艺术进行东方图式的审美意象研究,可以看出,莫奈的艺术形象不是印象的复制,而是诉诸直觉感受的意象,它是一种充满了感情、旺盛的生命和艺术家生命的意象.通过种种形象的信息运动能使人深刻地认识到美的意象,这种美就在于图可尽意或者图意同在,用这种叠加的形式将其意象叠在另一个概念上,这也是莫奈绘画最强审美艺术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代玄学之风盛行 ,生活在晋宋的陶渊明 ,其人生观和诗歌创作深受此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委运乘化”与随机的审美创作方式 ,“复得返自然”与心灵回归的物我一体 ,“得意忘言”与意象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九歌》中塑造了众多的神灵形象。这些神灵在屈原笔F,不仅是自然美的象征,而且形象各异,性情不一,更多的具有了人的特性、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因此,这些神灵形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贴近,处处渗透着人情味。  相似文献   

14.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无赖"是元杂剧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形象。这类形象的大量出现,是由于元代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无赖们为元杂剧创作提供了现实依据。作者借他们以透视人生,针砭世情;以创造冲突,推动情节;以正反相称,塑造人物。他们在舞台表演中,还具有批判的模糊之美,丑角化的扮相之美,科诨的娱悦之美。无赖形象在杂剧中传达了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7.
略论李贺诗歌的冷艳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诗歌以瑰诡冷艳著称,其另类的诗风是李贺坎坷人生和独特个性的艺术体现。李诗的“冷艳”是从诗人内心深处外放出来的,并呈现为意境、意象、色彩、语言等无所不在的美。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湖南剧作家群受到湖湘文化的潜在影响,其剧作中的人物形象的执拗性格和地方风土人情韵味,与剧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及幼时体验密切相连。楚文化中绚丽奇幻的想象,在现代湖南剧作家心灵深处的复活,一方面使现代湖南剧作家的创作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和怪异的戏剧意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这些奇幻怪异的意象,更多地倾向于阴森怪异、反叛叛逆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20.
元代前期戏剧的文化寻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前期大部分戏剧作家视戏剧创作为文化寻根的有效途径,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和理性精神。元初的文体寻根是以重振传统文化,树立理性权威为旨归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元末时该文化现象渐趋消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