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婧 《东南传播》2012,(4):72-73
随着微博的广泛运用,媒体记者的新闻实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微博频繁地被记者运用,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功勋卓著;另一方面,由于记者对微博的使用失当,微博假新闻、纠纷屡见不鲜。针对记者不当使用微博的现象,国外媒体陆续颁布条例规范,而中国至今仍未有正式规范出台。本文在中国新闻传播的语境下,主要考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不当使用微博的案例,拟提出若干条使用规范,旨在为中国媒体记者正确使用微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往往成为最先爆料新闻事件的主角。本文以微博中讨论的"光山小学事件"为例,观察微博舆论场是如何设置新闻议题的,议题的设置是如何演变的,并剖析演变的原因,最后讨论微博舆论场的演变模式给我们政府和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胡睿 《新闻界》2014,(3):7-11
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信息,除了要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层面上的新闻伦理规范,还应受到法律的规约。本文明确新闻作品至少属于一般职务作品,同时记者通过微博发布新闻的行为实则体现了网站微博媒体以与记者所在媒体同样的方式采用新闻作品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进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提出记者应当保证所在媒体优先作品采用权一般性规范原则。同时结合中国现实语境提出例外选择,即在新闻强控制状态下,公共利益在具体情况下可能是优先选项,但中国特色的新闻职业化与新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全球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是我国当前活跃度最高的一家社交网络新闻媒体."微博改变世界,围观改变中国"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传递了一种传播和服务的价值理念、营销理念.微博平台对所有人开放,使得民众可以随时将所见、所闻发布到微博上,微博的时效性是任何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闻媒体也意识到,微博是传播和营销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微博作为一个社会化、公开化的媒体平台,对于记者来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透过微博可以发布即时新闻信息、评论观点;此外,通过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到民众的观点、需求,使新闻信息能够更符合大众的需求,拉近公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本文基于传播学中的5W模式对记者微博现象进行评述,指出记者微博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记者微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传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频繁使用不但引起了记者与其所在单位间的新闻使用纠纷,更引发了大量围绕记者微博新闻发布行为法律规范的议论和思考。法律上,微博新闻归属于职务作品,微博平台对记者新闻的承载行为与传统媒体对它们的使用行为具有相同的法律本质。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记者的微博新闻发布行为应当以尊重自身所在单位对其新闻优先使用权为基本规范。但在国内新闻强控制的媒体环境中,这种优先权有可能与公共利益产生激烈冲击,同时阻碍新闻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10月8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到2011年12月,中国的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中国成为微博用户的世界第一大国。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其对于传统媒体造成冲击表现为:一是新闻生产已经从传统的专业化生产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社会性媒体让"人人是记者"变成可能,促使组织化的新闻生产逐渐"去中心化"。二是微博内嵌到新闻生产环节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据相关调查,目前记者使用微博的比例为75.7%左右,记者一方面借助微博发布信息,寻找线人;另一方面记者积极地  相似文献   

7.
张娟 《采.写.编》2018,(1):187-188
微博作为一种即时分享和交流平台,更能表达出使用者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服务于专业媒体的记者也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本文从新闻实践角度,阐述了记者在微博发布信息时应该遵守纪律,以及避免微博传播谣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140字的世界,传统媒体的文本位正被颠覆.这个越来越多人依赖的新闻渠道,遵循的是另一种传播规律.它与文采弱相关,拼的是速度、简洁与精确.本文以7·23动车事故的新闻微博为例. 更快 微博传递新闻,快是第一要素.7月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记者见面会,在事故现场举行.根据以往发布会经验,虽然可能有电视直播和事后文字记录,仍有不少微博读者,会想看到"即时"资讯.  相似文献   

9.
马延 《东南传播》2016,(2):47-49
随着微博平台这样快速、便捷、个体性强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聚变,各大报纸媒体的职业记者也逐渐转入了网络微博阵营,跃身为微博群体其中的一个最为活跃的部分。我们将这样的出现方式称作记者微博,这样的微博平台为该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直接的信息传播途径,记者身份出现在不同规则和轨迹的传播途径中,正是这种双重性使记者在职业身份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并引发了关于传统新闻伦理的困惑与争议。我们对该选题的研究初衷是为了了解记者的微博使用行为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新浪微博的APP获取最新的消息,然而网络上的信息来源非常之广,不可避免地鱼龙混杂着一些虚假信息。与此同时,能让信息快速传播的最主要力量就是舆论,微博中则体现在大V和微博记者的舆论引导力。因此,在脱离了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之外,微博记者与媒体人的自律和信息筛选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本文研究记者微博对传统新闻伦理的挑战以便于发现微博记者发布信息的益处和弊端等问题,并针对于此提出如何有效管理记者微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9月20日22:49,《环球时报》记者王文(用户名江肃京)在新浪微博就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问题发贴,很快引起众多关注与讨论。到9月22日11:30,已有739条转发,281条评论。在这里,我们选刊部分微博内容,并希望把这个新闻业界和学界纠结已久的话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编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浪微博认证的记者微博为研究对象,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理论依据,对记者微博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郑慧 《新闻世界》2013,(8):178-180
自媒体时代,记者从微博获取新闻源、发布新闻,并通过微博原创或转发新闻。本文从微博用户数据、典型个例、记者微博的专业优势等方面展开分析,重点阐述了记者微博的社会责任问题,以期更多记者微博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3.
郭晓航 《新闻传播》2012,(9):119-120
随着微博大潮的席卷而来,新闻业务这一专业领域也加入其中,以"报纸观察"为典型的博主开始进驻微博平台,进行微博评报活动。微博评报即运用微博平台,引导关注者就版面编排、文图处理等问题发表意见,并对报纸进行对比评判,查错纠偏,进行批评。本文对此类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成因,以期使这种现象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李剑桥 《今传媒》2013,(1):98-100
如今,微博已然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介形态,这种信息个性化、个人化的生产传播方式,促使专业媒体记者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记者微博为记者提供了另一个传播的渠道和表达的空间,记者以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媒介中,其间存在的差异和张力,使得记者微博具有了进行深入探究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报纸记者使用微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羽  侯逸君 《今传媒》2011,19(2):48-50
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探析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并试图通过对微博的快速传播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意见领袖(即微博认证用户)和传统媒体对公民新闻发布者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来探索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扩大报道视野众声喧哗的微博是个人记录的工具,是公众分享信息的渠道,也是社会舆论的生发地。各种信息在这里聚集,成为现实社会在网络世界的一种符号再现。这里虚拟并不虚假,是新闻人观察社会变动、寻找新闻线索和获取报道素材的一个重要渠道。(一)微博是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传统的新闻线索来源,主要靠记者、通讯员、新闻线人走访发现,当微博普及后,由于微博支持多平台的信  相似文献   

17.
沈燕萍 《视听界》2014,(3):85-87
一、微博介入新闻传播传统媒体受条件限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量和传播范围有限,微博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限制。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微博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速度快、内容新的特点。微博作为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是记者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如今,新闻事件发生,最早赶到事发地的往往不再是传统媒体记者,而是恰好就在附近、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人,  相似文献   

18.
柏虎斌  潘文俊 《视听界》2001,(5):26-26,21
凡是记者,都知晓采访角度。但是,如何选择采访角度,并不是每一个记者都十分清楚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抛砖引玉”。采访角度,意指记者从什么方向,通过什么途径或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分析和挖掘新闻事实。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选择什么样的采访角度,依靠于对事物现状、历史和内在联系的了解和把握。本文所说的价值取向,是对新闻事实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的一种选择,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事物现象本身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由于信息源丰富、传播速度快、扩张力度强、影响力大.微博正在带来一种新的媒体格局。短短百余字.就将身边的一件事.用微博体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一种“新新闻文体”。毋庸置疑.作为“全民记者”所创造出来的“微新闻”.肯定不如专业记者所采写的新闻那样“规矩”。但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微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微博的注册用户是1.4亿.访问用户规模已经突破了2亿。这足以说明“微新闻”存在的价值和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军队新闻工作者应该向“微新闻”学点什么呢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